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Home
  • 中文首頁 Chinese Home
  • Nonclickable 页
  • Nonclickable 页

美國亞太戰略的恒與變:III.尼克森遺產是再轉變的明燈

3/25/2023

0 Comments

 
張文基

今天危險的美中關系是不可持續的,必將面臨另一個轉變,如何維持“恆”的最重要利益而找到维持和平必要的“變”?

拜登上任後中美關系持續緊張

拜登上任後深知改革幾十年的積弊豈能是一朝之功,所以他的大戰略是穩定大局爭取時間重建美國。

為此,對内是三大計劃:紓困维安,就業基建,家庭社福,瘋狂發美元爲維持社會穩定,改善貧富差距和恢復美國製造業爭取時間。 對外的主要目的是延緩中國趕超美國的時間。 策略是塑造中俄爲敵人轉移國內矛盾,具體的手段是:1. 高舉民主與集權的價值觀鬥爭,組織以英美爲核心,5眼聯盟次之、G7和印度、澳大利亞及北輔約為的對中俄的不同層次的統一戰缐。  2. 利用台灣這個棋子牽制中國。  3. 對中俄進行軍事、政治、經貿及宣傳各領域兢爭和威懾,但是避免全面衝突,因爲那是最大的災難。  4. 闗鍵高科技領域與中國脫鉤。  5. 在對美國有利的領域,如氣候問題,和中俄合作。

去年8月2日,當時的衆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國的警告訪問台灣,解放軍隨後增加,增強海空軍的繞台灣島軍事演習。 而美國2023年的國防授權法中更夾帶了去年國會還沒有通過的 「台灣政策法」的重要內容,赤裸裸的顯露出美國全面干涉,主導有關台灣防禦武統的能力和決心。 加深了美中直接衝突的危險。

爲了降低危機,去年11月14日拜登對習近平在印尼巴厘島峰會中做出的“五不四無意”承諾,那就是“不尋求改變中方體制,不尋求與中方發生“新冷戰”,不會拉攏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和中國發生衝突,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鉤,無意遏制中方經濟繁榮,無意打壓中國。

然而,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原定訪華的前兩周之內,發生了兩個事件: 1. 北約秘書長斯圖爾滕貝格,訪問日韓,高調宣示亞太對北約的重要性,顯示針對中國的亞太版北約正在迅速成型。 2. 美國防長訪問菲律賓,並簽訂了協定,美軍將在菲律賓靠近南海和台灣的敏感區域增加幾個美軍基地,這基本違反了不久前菲總統馬可士訪華時對北京的承諾:不歡迎域外國家,也就是美國,介入南海問題。

從中國的角度看,這不是違反了“不會拉攏盟友關係反對中國”的承諾? 這種言行不一導致了一個原本可大可小的流浪氣球問題,變成了一個新的衝突焦點。

中美關系的根本危機:美國不實指控 破壊互信基礎

今天美國精英對中國的普遍的指控是:中國回報美國幫助中國加入全球體系的,就是輸出了壓迫、侵略和反美主義。
這些指控是違背事實站不住腳的! 過去50年的美中交往,中國固然受利,但是美國獲利難道更少嗎?美國搞垮了蘇聯,變成唯一超強,美國獲得了幾十年的價廉物美商品,維持多年的低通脹高標準消費,否則今天的通脹和內部矛盾早就爆發了。

此外,中國也曾經試圖照搬美國的某些制度,但是實踐証明這不適合中國,中國選擇了自己的道路,也獲得顯著的成績。但是,中國一再的宣示不對外輸出中國道路,因爲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 中國幾十年侵略了誰? 中國超過35年沒有發動對外戰爭。 中國反美嗎? 中國人民是少數對美國最友善的國家之一,只要美國不製造對中國的敵意。

美國及它的一些盟友指控中國破壊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的關鍵要素包括聯合國、國際人權法和世界貿易組織等。 然而,這種指控是客觀還是抹黑?

西方指控中國在對待新疆少數民族和宗教少數群體時違反國際人權法,並在其經濟實踐中無視自由和公平貿易的原則。

事實是1949年維吾爾族人口約220萬人,2021年超過1200萬人,這就是西方所指控的對新疆的維吾爾族進行種族滅絕嗎? 而經濟上,中國正在把喀什建設成一帶一路大戰略下的國際貿易重鎮,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對未來充滿希望。相比之下,自從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以來,美洲的印第安人口減少了90%以上,今天的印第安人保留區,除了少數賭場區外,大多生活落後,一片蕭條。 那麼西方人憑什麼可以給中國貼上種族滅絕罪的標籤呢? 這不就是川普所指控的在過去的30年裡,標準的“假指控,假新聞”嗎?

自從川普當政以來,美國透過建立關稅壁壘,管制出口,企業補貼及貿易制裁,加速摧毀自己建立的國際自由貿易制度,而中國十分明確的擁護自由貿易制度。

中國是聯合國的堅定支持者,而過去卅年美國未經過安理會授權的軍事行動在全世界造成百萬左右的死亡,產生了數以千萬的難民。 美國要贏得世人尊敬,應該首先糾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指責中國。

尼克森的世界觀是美國重構健康的美中關系的明燈

今天美國的非理性的對華政策是不能持續的,因爲它很可能會導致美中的大衝突,那將是人類的大災難。 要改變首先就必須回答下面這些問題? 美國的最大危機是什麽? 美國所希望得到的結果又是什麼? 美國的亞太政策的根本利益是什麼? 現有的對華政策是否能有效的解決危機、爭取最大的利益?

美國的最大危機是今天美國人民對於美式民主的信任已經逹到歴史的新低! 美國人民今天最關心的是扭轉過去50年不斷下降的趨勢,能夠“活的好、活的健康、活的安全,活的有希望”。 拯救美國須要從美國內部做起,把中國當成攻擊的焦點是看錯病、吃錯葯,不僅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有可能更惡化美國內部對華人的歧視,從而製造更多的問題。

是的,維護美國在太平洋的存在和影響力是美國的根本利益,然而,正如尼克森1967年所說的不是作為征服者,而是作為夥伴。 非理性的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鼓勵台灣與中國爲敵,不僅危及整個亞太,而且不必要的把原來對美國有好感的一個偉大民族,中國,變成一個可怕的敵人,並促成一個美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戰勝的中俄聯盟! 美國應該做的是善用美國在台灣的影響力,促成台灣和大陸的最終和解。 亞洲是世界的希望,一個和平繁榮的亞洲才是解決美國困境的希望。

美中關系是兢爭和互利並存的,而良性兢爭更可以是改革的動力。 在今天世界面臨許多挑戰,合作才是解決危機的唯一出路。 然而,由於兩黨精英普遍的對華強硬態度,導致在私人和公共政策討論中大多數人避免對中國表現出“軟弱”的態度,其結果是一個共鳴箱,造成學者、分析師、和官員爲了個人的專業或政治前途做出政治正確的表態。 這種群體思維的環境排除了多元辯論和充滿活力的思想激蕩,這必將不利於美國的國家競爭力。

所以,根本之計是拜登團隊需要改變心態,與中國建立互信。 而尼克森1994年在他的書,Beyond Peace,提供了智慧的建議:

  1. 21世紀和平的關鍵將是大國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合作應對共同的挑戰。
  2. 世界已經變得如此相互依存,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孤立地解決其問題。
  3. 美國必須保持其軍事實力,但它也必須認識到,僅靠軍事力量無法解決政治問題。
  4. 美國必須繼續在促進和平與穩定方面發揮領導作用,但它也必須願意與其他國家合作,為共同的問題找到共同的解決方案。
​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une 2023
    May 2023
    April 2023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