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臺灣的選擇

6/25/2022

4 Comments

 
呂學周
                                        
在談論台灣的選擇之前,不妨引用英國詩人John Donne (1572-1631)的短詩 《No Man is An Island 》中的幾段:

No man is an island, 人非孤島,
Each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每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小塊,
A part of the main, 整體的一部分,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the sea, 如果海水沖掉一塊,
Europe is the less. 歐洲就減損一點。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就如海岬失去一角。
…..
Each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部分消亡,
For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因為我是人類一體。
……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若問鐘聲為誰而鳴?
It tolls for thee. 莫非送君上路好走。

台灣是地球東亞大陸架上的一個島,是亞洲的一部分,毋庸置疑。

就天地人總體來說,台灣的地決定了它的天。

台灣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四面環海屬於海洋性氣候,但是距離大陸很近,免不了受大陸性氣候影響。氣流、氣溫、雨量、颱風各方面都受地理的決定,強颱風來就來,地震不通知就地動山搖,台灣無選擇餘地。

地呢,台灣島的形成主要有四種說法:
1. 板塊造山運動(台灣是東亞島弧的一部分,約在2億年前的三疉記時期,地殼運動隆起,奠定台灣的基礎;
2. 大陸漂移造成,台灣島是印支大陸裂解推置出來的飛來峰;
3. 陸地下沈造成,第四紀地層變動,局部陸地下沈,出現台灣海峽,使台灣成為海島;
4. 冰期作用造成了台灣,台灣海峽歷經多次海陸變遷,80萬年前海峽海面大部分露出水面,大陸上動物種群遷移台灣,此後多次冰河間隔期,海峽淺灘成為聯繫闽台的陸橋,大量古動物人類移居台灣。約一萬年前,海峽為海水淹沒(水深平均60公尺),台灣與大陸分離,形成現在的台灣島。

不論台灣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島沒有下沈或浮起的自主選擇權。

因為海峽海流凶險,在海洋大探險期之前,大陸人雖隔海僅僅百里,卻絕少冒險東渡,鄭和七次下西洋,遠到東非的肯亞海岸,卻沒有涉足台灣。

說到人(這裡僅談有遺跡遺物可考的人文)

據研究推斷,台灣原住民族在台灣的活動約有四千到八千年歷史。

1603年,明朝陳第的《東番記》記述台南赤崁沿岸西拉雅族的習俗與地理風光。 同期荷蘭在台灣殖民,稱原住民為Indias 或 Blacks。

傳說16世紀葡萄牙船隊經過海峽,見海島美麗,呼Ilha Formosa!

美麗之島,有說法認為他們呼叫的其實是琉球群島,總之,以福爾摩沙命名的地方遍佈五大洲,包括阿根廷的福爾摩沙省。巴西、秘魯、葡萄牙、美國都有地方稱為福爾摩沙,許多物種亦被稱為福爾摩沙。所以台灣不能自誇為獨一無二的福爾摩沙。*

台灣原住民部族在17世紀曾建立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與瑪家王國等,後來經歷荷蘭人、西班牙和明鄭的統治,鄭克塽投降,明鄭亡,清乾隆皇起,有大批福建、廣東百姓冒險移民台灣。

1683-1895滿清統治。1895-1945日本割據統治,1945至今中華民國統治。

台灣原住民歷經滄桑(以下資料主要來自 ‘台灣原住民族-維基百科’,該文獻有原住民的起源、歷史、理番統治、族群列表及認定狀況⋯請關心的朋友查閱,這裡僅列出目前已經認定的16個族群中人口上千的族群名稱:阿美、排灣、泰雅、布農、卑南、魯凱、賽夏、鄒/邵、達悟、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賽德克⋯還有西拉雅、馬卡道等,有巴賽族是凱達格蘭族支族,但是不見凱達格蘭族列入,也不見平埔族列入。)

總之,現在原住民人口合計 568,590, 佔總人口 2.48%。這種微小人口數在民主選舉政治中是毫無份量不起作用的,所以政黨以原住民之名做血統認同、政治前途的各種表述,都是一時利用而已。

那麼台灣23,196,178總人口(2022年5月數據)之中95%以上的新老移民對自己的命運、對台灣前途有選擇嗎?

台灣人的選擇:

老實說,台灣人的選擇不多,荷蘭人統治台灣的一小部分,明鄭短暫統治,滿清統治兩百年,日本統治五十年,中華民國統治七十七年,台灣人一向乖乖的好壞盡收,逆來順受。1895年各地百姓起義對抗日本割據大量死傷之後,雖有零星反抗,卻只有賽德克族人在莫那魯道率領下反抗日本當局的苛虐暴政,結果幾乎滅族。

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中上層家庭在住定之後對下一代的指望/選擇,據說是,來來來台大,去去去美國。本省人也跟風,從以往的留日,變成留美。七十年代開始經濟起飛,人們留在台灣有更多機會發展。以後解禁,有人去大陸發展,有人在台灣搞政治反國民黨,現在台灣緊跟美國,蔡英文守台灣聽命AIT,朱立倫奔赴美國接受面試,打開2024賴800萬朱500萬凍蒜選戲的序幕。

台灣人有選擇嗎? 有! 從少數人去去去美國(後來去加拿大去澳洲),到少數人去大陸,到阿扁叫外省人下海。 有選擇權的是極少數人。大部分台灣鄉親留在台灣熱看選舉凍蒜,不知是喜還是無奈,不選國民黨就選民進黨,就這麼選,選了二三十年,不亦樂乎,不是韓國瑜就是蔡英文。當年選了阿扁八年⋯⋯怎麼樣? 能幹的他和老婆在總統府家裏一起貪污沒底線,馬英九八年無能沒底線,蔡英文八年賣台沒底線。 施明德的紅衫軍發洩了對阿扁貪腐的不滿,反核成功,因為口號響亮,不反核不是人,但是核電廠現在還有三座,煤電廠火力全開,反萊牛萊豬核食反不成,因為點明這是反美、反日把統治者的根都反掉了,這怎麼可以。

打個比方說遠一點,你說烏克蘭有不被俄羅斯侵入的選擇嗎?

如果烏克蘭選擇忍氣吞聲把上帝的還給上帝,把原來屬於蘇俄的克里米亞還給俄國,選擇不加入北約,選擇不禁止俄語,選擇不派兵攻打烏東,認真遵守《明斯克協議》,烏克蘭會有今天嗎?

大陸解放軍可以選擇不攻台,台灣能夠選擇什麼?

這裡還有不同,俄羅斯和烏克蘭合而後分,分離已經是國際承認的現實,俄羅斯入侵只是要解決一些問題,不是要合。

台灣是國際承認的中國領土不可分割,所以,不管有沒有外力介入,台灣沒有分離的選擇。

過去五十年,兩岸之間的對話言詞有善有惡,但是最近十年,對岸除了強調 ‘九二共識’ 談統一之外沒有惡言,台灣卻在民進黨執政下每每惡言相向,親美仇中,忘宗背祖令人不恥。 大陸極端網民對此反彈,放話 ‘留島不留人’ 殃及千萬無辜何其惡劣,這當然不是大陸的選項。

但是,居住在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有多少選擇?

自蔣介石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後,台灣已經失去自主權,加上政府的反共政策,反攻大陸不成,民進黨執行隱形台獨,抗中保台,台灣人如果選擇不抗中、不仇中,除了去大陸定居發展,只能在台灣默默無言,其他人希望維持現狀,跟著政府去中國化,主流輿論跟政府走跟美歐媒體走,洗腦洗腦再洗腦,哀哉,台灣人的選擇在哪裡?
(其實,台灣深知世界大勢的明智之士大有人在,只是台灣前途的選擇權、決定權不在他們身上,這算是本文的結語吧!)

呂學周  6/12/2022
———--
* 1960年代末,我曾經嚮往福爾摩沙的名號,像是靈魂的安慰劑,萬金油。

人們通稱台灣為寶島,也有人稱之為鬼島,褒貶對立,非常情緒化。

海南島一向被忽略,現在有環島高鐵,設有向國際開放的自由貿易觀光免稅區。海南島的自然條件不輸台灣,靠近廣東反而成為被忽略、發展落後的原因。

海南加油,希望不會背上寶島/鬼島極端沈重的包袱。




4 Comments

百日之後

6/25/2022

3 Comments

 
水秉和
 
誰誤判了?

       或許你還記得,拜登曾經警告普京,如果他入侵烏克蘭,美國會向俄國發動極限制裁,“將盧布變成廢紙”。

       或者,在俄烏戰爭開打以後,4月25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在基輔發出的豪語:“我們希望看到俄國被弱化到一個程度,使它沒有能力做出像入侵烏克蘭的這種事。”

       不單單是拜登和奧斯丁,也不光是信心滿滿的美國媒體,就是連北約的歐洲盟國,尤其是英國,也都積極響應拜登的號召,對俄羅斯發動了史無前例的制裁行動,也都慷慨地向烏克蘭提供大量武器,對烏克蘭難民給予溫馨接待。他們異口同聲說,普京做出了巨大的誤判,將爲之付出沉重的代價。的確,西方表現出空前的團結,支持烏克蘭,給予澤連斯基至高的榮譽,邀請他在英,美,歐盟議會,甚至聯合國發表視頻演説,送給他無數的掌聲,不但視他爲民族英雄,甚至稱贊他爲烏克蘭的丘吉爾。對俄烏戰爭,西方世界認爲它站在正義的一邊;西方政客們相信,他們會贏!

       老實説,對歐美諸國所表現的樂觀態度,以及它們對這位演員總統表現的崇敬之情,令我們這些局外人感到詫異,驚奇,也完全無法理解。因爲,它們幾乎完全沒有注意到,全世界有88%的人沉默地拒絕對這場戰爭選邊站,認爲這是白人之間的權力鬥爭,不關他們的事。

       無論如何,俄羅斯不是朝鮮,不是伊朗,它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自然資源極端豐富的核子大國,軍事上它會輸給歐洲最窮的,世界最腐化的國家之一,烏克蘭?擁有世界上88%的人口的國家并不制裁俄羅斯,他們需要購買俄羅斯的天然氣,石油,小麥和各類礦產,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怎麽會被制裁而淪爲三流國家?有時你會懷疑西方世界的人是否對他們自己的偉大智慧太自我陶醉了。誤判的可能不是普京,而是拜登!

西方的口氣變了!

       在普京發動了“特別軍事行動” 的一百天之後,豐滿的理想變成了骨感的現實:普京扛住了制裁,并且在戰場上取得越來越多的地盤,明顯地爭取到了巨大的優勢。   

       其實,還沒有到一百天,情況已經逐漸明朗。首先是4月1日盧布結算令生效, 它迫使歐洲國家以盧布購買俄國的石油,短期内使嚴重貶值的盧布回調到戰前的水平。然後,5月18日,俄軍徹底占領了亞述海的重要港口馬里烏波爾,啃下了俄烏戰爭中最硬的骨頭,打通了從頓巴斯到2014年被俄國兼并的克里米亞。這些發展似乎出乎西方世界的意料之外,於是乎,西方媒體的口氣開始轉變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基辛格於5月23日在世界經濟論壇的發言,他說,談判與和解應當在兩個月之内進行,否則“局勢將越來越緊張”。他建議回到戰前的狀況,意思是烏克蘭放棄部分領土。他的發言遭到澤連斯基的嚴厲批評,說基辛格的説法相當於二次戰前對希特勒的姑息政策。顯然,這位喜劇演員還未能面對悲劇的現實,繼續打下去,烏克蘭會丟掉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城市被夷爲平地,會產生更多的難民,使它復原的前景更加暗淡。

       西方媒體大捧特捧之後,澤連斯基的自我也極度膨脹,罵遍所有與他意見相左的國家領袖和意見領袖。把自己的國家毀了,不肯反省,反而到處咬人,實在可悲。

       到了6月4日,也就是一百天的時候,結束馬里烏波爾戰事的俄軍北上,與其他兩方面的部隊配合,把在頓巴斯的烏軍主力三面包圍,并且分爲好幾個“布袋”,準備逐一擊破。據多方報導,頓巴斯戰況非常激烈。

       6月9日和10日兩天,《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都開始報導,烏克蘭的主力部隊不但每天有約有100至200人戰死,他們使用的俄式裝備也出現彈藥短缺的情況。歐美提供的射程可以跟俄軍對打的火箭炮大部分要到7月才到位。這是說,如果它們不在運送途中被俄軍摧毀的話。

       可以看出,西方媒體終於開始現實地看問題,指出它們過去避而不談的問題,那就是,烏軍無論在人數,武器和後勤補助等各方面,都不是俄軍的對手。

       在歐洲,一直是强硬的鷹派北約秘書長斯托騰伯格的口氣也發生了變化,6月12日,在他與芬蘭總統共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烏克蘭的和平是可能的,唯一的問題是你願意爲和平付出多少土地,獨立,主權,自由和民主。這是困難的道德問題…衹有烏克蘭能夠決定。”聽起來,北約并不想無限制地支持烏克蘭,跟俄軍拼到底了。

       截至目前爲止,澤連斯基的口氣還是非常强硬,絕不願意割地求和,雖然他已經數次改變立場。客觀地看,他能夠再奪回哪些失去的領土的能力幾乎不存在。對烏而言,這是一場絕對得不償失的戰爭。但是,爛攤子總還需要有個結果。是在這個當口,大家開始討論 : 咋辦?
 
誰先垮?
 
       大家都看到,一百天了,可是談判的時機還沒有到,某種僵局很可能在今後幾個月或者一年之内形成。有人猜測,它可能像現在的敘利亞,也可能像至今仍然分裂,沒有簽訂和平條約的南北韓。這就產生了一個絕對吊詭的問題:到底是普京會被拖垮,還是北約先被拖垮?還是兩者都垮?

       我曾預言,歐洲人打仗很殘酷,并且不知道收手,所以非打到筋疲力盡不可。俄烏戰爭也不會是例外,理由是,普京輸不起,輸了俄羅斯真的會落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另一方面,拜登輸得起嗎?當然也輸不起,輸了,美國的霸權地位,北約的團結,和今後對付中國的能力,都將出現危機,甚至促使美國國内的孤立主義擡頭,走向特朗普宣揚的“美國第一”。

       可以看出,拜登的計劃是,衹要北約不直接出兵,僅僅用烏克蘭作爲代理人,向烏提供武器和物質援助,讓烏克蘭跟俄國同歸於盡,這樣北約將可繼續擴大,而美國成爲最大的獲利者。也就是説,俄國和烏克蘭會筋疲力盡,可是北約和美國不會。這樣,等俄國被搞垮之後,它們再回過頭來一起對付中國。

       但是,戰爭時常不會按照當事人的主觀意願發展的。拜登想要同時對付和壓制中俄兩國,這是嚴重的戰略錯誤;他沒有事先考慮整個非白人世界會如何反應也是他的戰略錯誤。在印度,土耳其,沙特,墨西哥,巴西,印尼等區域大國都不肯跟北約合作的情況下,孤立的反而不是俄國,孤立的反而是美國和北約。這是俄烏戰爭的最大諷刺。

       有中國,印度作爲後盾,加上全世界對它各種產品的需求,俄國經濟不會垮,而它的軍工業可以繼續生產它所需的武器。統計資料顯示,俄國第一季度的GDP增加了3%,預算盈餘超過一萬億盧布。加上普京的支持率仍然維持在80%以上,所以俄國有能力跟北約繼續糾纏下去,而戰場上的優勢也使普京完全願意讓戰爭持續下去,因爲他可以借烏克蘭來消耗歐盟和美國的資源。

        據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僅僅爲了維持烏克蘭政府的運作,每月就需要50億美元。加上承擔六百萬以上大多數是婦孺的難民的生活,還要不斷提供武器和彈藥,戰爭打的越久,歐洲的消費也就越大,老百姓的反感也會越大,造成内部分裂的概率也就越大。我們說,歐洲先垮的概率最大。

       其次是美國。今年11月的期中選舉,民主黨幾乎毫無疑問會大敗虧輸,使得拜登任内的後兩年變成破脚鴨總統。加上嚴重通脹和已經崩盤的股市,拜登將失去繼續向烏克蘭的無底洞扔錢的能力。

       作爲冷酷的謀略家,普京最可能做的就是把戰事至少延長到年底,靜觀西方的變化。




3 Comments

引爆美國「停滯性通貨膨脹」的三大戰犯

6/18/2022

1 Comment

 
李秉信

新冠肺炎疫苗在2021年初,終於千呼萬喚冒出了苗頭。美國各個藥廠分別搶著專利上市,深怕錯過大賺國難財千載難逢的好時機。美國人似乎黑夜看見曙光,充滿著期待。狄更斯在法國大革命時候所寫的雙城記,「最黑暗」的時候就是「最光明」的時候,即將要在美國出現。美國人莫不引首以待後新冠的重生,狠狠的使用政府發放的紓困金,遂行報復性消費快感。那樣出手大方,好像政府的錢都不是錢的任性,以及被新冠病毒壓抑之後恣意的發洩。

身處建築以及地產行業第一線的筆者,已經開始感覺到苗頭不對。所有建築材料不是在市場上缺貨,不然就是在價格上呈現三級跳的攀升。合作多年的工頭以及工人,沒有一組團隊不是待價而估,不然就是挑三揀四的挑剔訂單,找個理由拉高報價。除了拿翹以外的高姿態,更擺出了沒有以前工資五成以上的漲幅,根本不願意出工。更不用提到市場上房價,呈現不合理的搶單加價,房屋市場像是瘋了一樣,如同野馬沒有理性的奔騰。

新冠疫情一波未過,下一波即將蓄勢待發,但是,通貨膨脹即將要野火燎原危機感,不是只有我們第一線業者深深地感受。2021年初,有為數不少的經濟學者批評,拜登政府在市場上投入大量熱錢可能造成通膨,營造經濟危機的伏筆。但是拜登總統表示,面對受疫情打擊的經濟狀況,寧願多做一點,也不要因為做太少而延宕經濟恢復的時機,因此在國會積極推動,並且通過規模更龐大1 兆9000億元紓困預算,把美國推上通貨膨脹爆炸的險境;聯準會主席鮑爾 (Jerome Powell)信誓旦旦的背書說:政府花在刺激經濟和疫情資金,必須要沒有後顧之憂的加碼,才不會讓剛剛啟動的經濟,在動能不夠之下嘎然熄火。同樣「粉飾太平」的還有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說:「疫情期間需求崩潰,平均物價可能會出現一定漲幅,但這些變化不太可能持續存在;去年(2020年)春天疫情高峰之時,物價就大幅下跌,因此葉倫預計隨著春夏兩季經濟漸漸複甦,部分物價雖可能再次上漲,但這只是價格的暫時性變動。
 
然而,這三位政客激進的做法,充滿著風險及賭博性,連同黨學者都看不下去。歐巴馬總統時代白宮經濟顧問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就投書華郵,呼籲財政部必須加息以控制市場上流動貨幣,否則2022年年中必將出現通膨。 即便如此,拜登行政團隊似乎對這些忠言逆耳充耳不聞,仍繼續向市場投入資金、不但維持低率政策,並且加碼發放紓困金,宣稱通膨不會惡化。輕蔑的昭告學者及消費者不用擔心,物價上漲的趨勢只是暫時的,只需要短短的幾個月就可以恢復正常。

從通膨跡象初顯,到政府採取實際作為,星星之火燎原的過程上已超過一年,此時通膨率已飆升到40年高點(8.3%),雖不至於回天乏術,但已使民眾承受太多本可避免的痛苦。終於,葉倫於五月卅一日陪同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與聯準會主席鮑爾會面,表達對通膨問題的重視。 她在會後強調,抑制通膨是拜登總統的優先任務,拜登支持聯準會為實現這一目標所採取的行動。 聯準會現正採取抑制通膨所需步驟。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五月卅一日表示,過去一年她誤判美國通貨膨脹情勢,以為不致於成為持續的問題,如今證明自己是錯的。 彭博資訊說,這是目前為止葉倫最直接的認錯。 但是聯準會及白宮團隊,對於美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具傷害性停滯性通貨膨脹,仍然遲至今年3月16日才宣佈加息25個基點(一碼); 這些身經百戰的經濟學者,遲遲都不願意對如同毒蛇猛獸通貨膨脹出手,背後隱藏的原因是什麼?

如同許多學者批評及預測的,只有在鮑威爾獲參議院確認連任美聯儲主席,正式進入第二個四年任期,他才強調需要遏制幾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 這是一個讓大家質疑不已的問句, 鮑威爾為什麼不在通貨膨脹的初期出手,一直要等到確認連任美聯儲主席,才下定決心遏制通貨膨脹。鮑威爾五月初才首度承認錯誤說:或許我們提早一點提高利率會更好。難道他承認錯誤的背後,有來自於白宮團隊的壓力?甚至要求他不再中立,不得違抗拜登政府的貨幣政策?

美聯儲前主席本· 伯南克(Ben Bernanke)表示,央行對飆升的通脹反應太慢,是一個不可以原諒的“錯誤”。 在接受 CNBC 採訪時,伯南克表示,隨著去年通脹開始上升,以及拜登政府又向經濟注入了 1.9 萬億美元的刺激措施,美聯儲應該比它更早地開始加息。伯南克回想起來,這是一個錯誤,尤其對於美聯儲如此專業而且中立的角色而言,錯誤的解讀經濟,延遲的調升利率,才讓美國的通貨膨脹一發不可收拾。

2006 年至 2014 年擔任美聯儲主席的伯南克表示,央行在應對通脹飆升時犯了兩個主要錯誤:出於對市場恐慌的擔憂而轉向加息的速度太慢,以及假設與大流行相關的供應短缺和招聘麻煩會在幾個月前過去。同樣的,現任財政部部長葉倫接受CNN訪談說:「我對通膨走向的看法是錯的。後來的發展超出預期,並且對經濟造成重大衝擊。能源、食物價格大漲;供應鏈瓶頸為經濟帶來嚴重負面影響。當時我未能充分理解。」

當現任財政部部長葉倫陪同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與聯準會主席鮑爾會面,商討如何解決通貨膨脹所引發的景氣蕭條危機時,美國半世紀以來,最具有傷害性停滯性通貨膨脹的三大罪魁禍首,甚至可以說他們是三大戰犯,已經不言而喻的昭告美國,天下人皆知。這場無妄之災,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已經昭然若現,公理自在美國人的心中。美國人將會用期中選舉的選票,來檢驗他們的錯誤。

但是,除了選舉的結果以外,汽油、食品和消費品價格不斷上漲,導致通膨率達到40年來的最高水準,美國人民的痛苦,是他們這三位政客懺悔式的告解,就可以一筆勾銷的嗎?摩根大通銀行執行長迪蒙(Jamie Dimon)六月一日示警,美國經濟正面臨史無前例的挑戰,包括聯準會(Fed)升息與啟動量化緊縮(QT),以及俄烏戰事推升商品與能源價格,建議投資人做好迎接「經濟颶風」的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迪蒙五月底才用「風暴烏雲籠罩」描述美國經濟,如今警告言論升級,顯現他對於經濟情勢的評估轉趨悲觀。身為美國銀行的龍頭大通銀行,對於美國景氣即將下行的預測,絕對不是無的放矢。特斯拉(Tesla Inc.)、SpaceX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示警2022年春季或夏季經濟可能陷入衰退。對照他之前所稱,全球經濟若嚴重衰退,SpaceX可能破產的言論,富有之於馬斯克,都難逃破產的命運。對於美國升斗小民,聽起來更是不寒而慄。

當一場災難史詩級的「經濟颶風」在等待美國以及全世界的時候,上一次七十年代停滯性通貨膨脹肆虐美國十年,50年後執政的拜登政府團隊,你們準備好了嗎?
 
 

1 Comment

美國危機的真正禍首: 聯儲會

6/18/2022

6 Comments

 
 張文基

2021年拜登剛上任時美國人民曾經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然而一年多以來由於諸多對內和對外政策的失利,拜登的民意支持率持續下降,按照2022年4月13日,Quinnipiac大學全國民意調查 ,僅有33%的美國人贊成拜登總統的施政,54%的人不贊成,13%的人沒有表達意見。然而,美國的危機豈是拜登一個人的责任,它是長期累積的問题,如果不能面對根本的原因做真正的改革,則美國必將繼續沉淪。

美國的根本問題是無休止的對外戰争,和嚴重的內部矛盾:貧富不均、通貨膨脹、種族歧視、施政效率低下、製造業外流,等等。 這些矛盾長期不能得到解決直接造成過去50年來美國人民對美式民主政治信心的持續下降。 拜登團隊為了轉移內部矛盾鋌而走險加劇和俄羅斯及中國的矛盾,希望挽救拜登和民主黨岌岌可危的2022期中選擧的選情。 然而,塑造外敵不僅不能解決美國的國內問題,只會加重美國及國際危機。 因爲造成這些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美國政府已經被金融寡頭,透過聯儲會所控制,背離了爲民眾謀福利的建國理想。

金融寡頭無祖國,他們只是利用美國的國家機器,替他們打開控制金融自由流動的壁壘,那就是主權國家。因此,有能力不受他們控制的國家,如中國、俄羅斯和印度,就必定是他們最終的敵人,而任何歐亞大陸內國家間的走向合作更是必須被無情摧毀。

要想瞭解這種深層的腐敗,2022年Christopher Leonard著作的《快錢之王:美聯儲如何破壞美國經濟》( “The Lords of Easy Money: How the Federal Reserve Broke the American Economy“)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

這本書以其對美聯儲內部運作和決策的全面敘述而著稱,尤其是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從2001年到2021年的運作,跨越了四位美聯儲主席的任期: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和傑伊·鮑威爾(Jay Powell) ,重點敘述從2010年到2020年,伯南克和他的繼任者如何發起美聯儲對銀行業甚至一般企業的權力掠奪,並在此過程中,將美國經濟加速向純粹的投機利潤和高利貸(高利貸)的方向大規模轉變。 正是這種轉變,伴隨著世界其他央行的類似政策,造成美國人現在正在經歷的惡性通貨膨脹爆發的主要原因。

從1913年至2008年間,美聯儲將貨幣供應量從約50億美元增加到8470億美元。 然後, 在2008年底到2010年初的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里,美聯儲印製了1.2萬億美元的新貨幣,是前95年印製量的一倍半。 2019年新冠疫情後聯儲會更加大「量化寬鬆」 (QE)政策,急速擴大貨幣供應,用以購買,主要是債卷,的資產,如今已經逹到9萬億美元。然後,所有這些增發的現金都以幾乎零利率提供給聯儲會選擇的所謂25個“一級交易商”(Primary Dealers),基本上是華爾街最大的金融機構和G7國家的大銀行。

為什麼這些“一級交易商”和他們之下的各種證券投資商、眾多退休基金、甚至個人投機者都想要這筆錢? 只是為了將其轉化為更大的金融總量金字塔(如衍生品),而在這過程中,透過一層層的“準備金率”加大槓桿率。  而這種金字塔最終都需要依靠來自工廠,礦山,農場等不斷萎縮的實體經濟來支撐。 這種資產價值的通貨膨脹是不可能持續的,任何一個金融公司因爲突發事件而發生資金鏈危機很可能會造成系統性的金融危機!

在金融界主導的集體抽鴉片式的麻醉下,美國標普500指數從2020年3月的2305點漲到2021年底的峰值4818點,同時間納斯達克指數從6880 漲到16212,而房地產也大漲,所以美國人民的平均資產也猛漲,但是實體經濟的基本面卻是通貨膨脹、貧富差距加大、治安悪化... 。 聯儲會不得不開始加息,同時回收濫發的貨幣,過去這幾個星期股市震蕩加劇性的下滑。 5月9日收盤時,標普下降到3991,納指下降到11623,情況很可能會更壞,甚至導致遠超2008年的金融危機!

Leonard書中所描述的是一個由美聯儲主導的銀行金融體系,現在幾乎完全服務於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公司、投資銀行等的利益,這不是一個「現代金融體系」,這是一個完全基於偷竊、賭博、破壞實體經濟、造成普通人民貧困的制度。

幾十年的錯誤政策對一般人民的傷害更是刻骨銘心的。  Leonard書中一個極好的小情節是關於Rexnord公司及其員工之一John Feltner的經歷。 Rexnord最初成立於1892年,當時名為鏈帶公司,是一家生產用於重工業的高精度設備(如特種滾珠軸承)的公司。 這是一家富有成效的美國公司,然而,公司在1990年代被一個「企業掠奪者」用垃圾債券借款收購了。

在接下來的20年裡,該公司被一遍又一遍地出售,每次出售都會積累更多的債務。該公司的部分業務被拆分並出售。工資被削減。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和其他私募股權公司都參與其中。公司的管理權從具有製造業背景的人手中奪走,並移交給金融背景的人。

到2008年,該公司完全被視為「金融資產」而不再因其生產什麽而受到重視。真正的價值和利潤不再存在於公司本身,而是存在於其債務中,這些債務可以永遠被買賣、展期、捆綁和投機。到2015年,Rexnord被債務淹沒,管理債務成為公司高管的首要任務。2017年,Rexnord關閉了所有美國工廠,並將其業務轉移到墨西哥,在那裡向工人支付每小時3.00美元。

至於Rexnord的員工John Feltner,在2008年之前,他是汽車零部件製造商Navistar聘的機械師,在那裡他每年賺8萬美元。Navistar關閉後,Feltner在Rexnord獲得了一個職位,在那裡他賺了大約6萬美元。當Rexnord於2017年關閉時,Feltner轉到當地一家醫院工作,在那裡他每年獲得46,000美元的報酬。他的年收入削減了43%,每一份新工作,他的福利和醫療保健都會縮減。在過去卅年的美聯儲政策下,Feltner的命運代表了全國數百萬技術工人的共同命運。

這難道是美國人民所希望的結局,顯然不是! 這也不是世界各地人民所希望的遭遇! 這是中國政權、中國人、或者是中國體制所造成的嗎? 過去卅年中國也罷,俄羅斯也罷,甚至世界各地人民都是在西方主導的規則下求生存,求發展,並希望融入西方所宣傳的烏托邦,但是爲什麼就變成了敵人呢? 問題到底在那?

今天美國的根本問題是金融寡頭透過金錢已經控制了美國的民主機器:政黨、議會、政府、高階層軍官、媒體、重要企業、智庫...., 這種絕對的成功也埋下失敗的結果。 過去幾十年的金融政策導致了嚴重的價值觀扭曲:獎勵短期投機而非從事實體生産和研發的真正技術和財富的創造者,這様的制度如果不被修正,換人或換黨都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

6 Comments

​俄烏戰爭的聯想

6/11/2022

0 Comments

 
范湘濤
                          
 俄烏交戰已經進入第四個月了,每天都在看關於這方面的新聞,引發以下的幾點聯想:

1,這埸戰爭己經顯示,它不是一般的單打獨鬥,而是以美國為首的歐盟對俄羅斯的圍攻,讓全世球第三世界的國家,都看淸楚了自己如果還在此時此刻對俄羅斯落井下石,將來自巳也必然會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大家對於美國要求的選邊站隊都興趣缺缺。

2,俄羅斯在戰場上的表現,雖然不如大家預期的那麼神速,但他們穩紮穩打的戰術還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成功,現在馬里烏波爾這塊硬骨頭巳被啃下,盧干斯克和頓涅茨克也即將被俄羅斯完全掌控,亞速海成為了俄羅斯的內湖,「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己經基本完成。俄軍之所以不夠“神速”,可能是普金大帝的“拖刀計”,故意慢慢打,看看誰怕誰;慢慢打對俄羅斯有許多好處:可以不累壊俄羅斯的軍工企業,可以讓烏克蘭的難民潮吃光歐盟各國的糧食,可以拖跨歐盟各國的經濟;貨幣戰爭是「貨」與「幣」之間的較量,俄羅斯擁有的是「貨」(能源,糧食),而歐盟各國擁有的只是「幣」(虛無飄渺的紙條),慢慢打可以讓歐盟各國通脹指數暴增,「貨」與「幣」的較量天秤自然會向「貨」的一方傾斜。

3,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以戰爭“苦主”的身分,向歐盟各國要求援助,他說除了希望各國提供飛機大炮的先進武器系統之外,還希望歐盟各國提供每個月的基本開銷需要五十億美元,重建工作需要六千億美元⋯⋯;東歐各國本來就是一群“苦哈哈”,德法意等西歐富國心中也都有各自的小九九;烏克蘭駐德大使在他的推特上發表一張「蝸牛背上貼著一顆子彈」的圖片,下面他的留言是「德國援助烏克蘭的武器已在路上」,由這位大使圖文並茂的推文可以看出歐盟各國援助烏克蘭目前的處境。

4,烏克蘭在俄烏戰爭初期的精氣神是值得大家敬佩的,和俄羅斯打得有來有往,給歐盟各國帶來了鼓舞和希望,於是大夥一起紛紛加注,認為只要自己多加一點力氣就可以把俄羅斯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他們沒有想到普金大帝足智多謀,屢屢以奇招反制,使歐盟在經濟戰上無法取得進展;自從俄軍攻克馬里烏波爾後,烏軍士氣開始下滑,已經有成建制式的投降出現,歐盟許多國家可能己意識到烏克蘭的“朽木不可雕”,加上澤連斯基獅子開大口的求援方式,使得歐盟各國會越來越吃不消;俄烏之戰再繼續下去,烏克蘭將會很快感覺到中國那句俗話“久病無孝子”的精髓。

5,在這次的俄烏戰爭中,意外的讓馬斯克從局外人變成了局內人,原因是傳聞他的星鏈衛星系統提供衛星定位資訊,幫助烏克蘭擊沈了俄羅斯號旗艦和射殺了幾位俄羅斯將領;俄羅斯已經發出警告要用激光武器擊落他的衞星,馬斯克亳不懼怕回嗆説他有辦法可以使俄羅斯發射的導彈回到原點;馬斯克的囂張自然有他的底氣,他們的 SPACE-X 運送火箭可以回收,降低了發射成本,衞星本身重量輕,成本也不高(每顆衛星約在50萬美元左右),所以可以一箭多星;現在他們只發射了兩千四百多顆衛星,其功效己經讓全世界震驚了,而他們最終目標是要在地球上空三百公里至一千一百公里的低太空再裝上四萬五千顆衞星,大家想想那是個什麼場景?

前不久,星鏈衛星差一點撞上了中國的太空站,面對星鏈衛星的強大威脅,中國在發展自己衛星系統的同時,發展多種有效攻擊手段和反制措施是有必要的。如中國已經啓動了一個名為「星網」的項目,以提供全球範圍的互聯網接入。馬斯克能有今天,完全靠中國政府給他的財政支援,才能從被華爾街做空的窮途末路,鹹魚翻身一躍成為全球首富,他自然對中國充滿了感激,對於中國政府的效率和中國人民的勤奮讚不絕口,但他的 SPAXE-X 公司如今已經和美國國防部簽約,而且另外有十三個國家投資其中,所以新聞報導中有中國為了保護自身的太空安全,做足了擊毀星鏈系統的準備工作,也不足為怪。

不可否認,馬斯克是當今世界的一號奇才,但他的特斯拉連續幾年全球銷售量第一(每月五萬四千輛),已經在今年被中國比亞迪取代(每月九萬三千輛),可見馬斯克產品所向無敵的神話是不可信的,筆者相信「星網」絕對有能夠超越「星鏈」的那一天。

6,中國長期以來都是烏克蘭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在武器改良方面也曾得到烏克蘭的大力協助(航空母艦和重型馬達),而且還有許多烏克蘭的科學家和軍工專家都在中國就業,所以俄烏開戰初期,大陸網友支持烏克蘭的人數遠遠超過支持俄羅斯的人數,直到最近他們認清了“唇(俄羅斯)亡齒(中國)寒”的道理之後,支持俄羅斯的人才逐漸回升。烏克蘭政府對中國政府在俄烏交戰中的立場心中雖有不滿,卻從來沒有惡言相向,而且好幾次有意無意的談話中表示他們願意接受中國當俄烏之間的“和事佬”。目前的俄烏戰爭,俄羅斯已經明顯佔了上風,前幾天季辛吉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烏克蘭應該承認東部地區的現況來換取和平”,澤連斯基也表示願意和普金見面會談,筆者認為中國政府應該憑著與俄烏雙方的良好友誼,順水推舟,勇敢的站出來促進俄烏和平談判,如果成功,不但是俄烏兩國人民之福,也是世界人民之福,中國將會在世界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善哉!⋯⋯善哉!,



​

0 Comments
<<Previous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