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繁華散盡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國

10/29/2022

1 Comment

 
盛嘉麟
    
     十八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及海上力量崛起的大英帝國,在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到達巔峰,是人類歷史上領土最大的帝國,被其征服統治,遍佈全球的殖民地,達到3400萬平方公里,是本土的140倍,故稱做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軍事,商業、價值觀等傳播世界,英語成為世界上最廣泛流通的語言,使得英國及其衣帶相連的盎薩國家迄今在國際上仍然擁有最大的武力,價值觀及發言權。大英帝國對世界的影響深遠,遠超過往昔憑藉軍事冒險,掠奪黃金,不懂建設的西班牙帝國、也遠超過往昔僅在南美洲非洲亞洲海岸建立商業、貿易、軍事、港口據點的荷蘭帝國。

     二戰以後美國崛起取代了大英帝國的世界霸權,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1982年最後的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地也先後獨立,結束了日不落帝國海外的屬地。 1997年東方明珠香港回歸中國,帝國最後昏暗的餘光也歸於熄滅。在中國策動下,軍售阿根庭,未來福克蘭群島也將歸還阿根庭。大英帝國退回到英倫三島,面積縮為24萬平方公里,是日本的 60%。

     失去世界霸權的英國,依仗五眼聯盟盎薩集團的加持,仍能維持強國的聲勢,是歐盟裡的大國。 2016年,由於部份英國民眾不願接受歐盟的難民配額,脫歐(Brexit)的議論隨之而起。當時堅決反對脫歐的首相卡麥倫(Cameron)意圖以迅速的公民投票來扼止脫歐紛爭。想不到脫歐公投以51.9%的些微多數弄假成真。英國加入歐盟已47年,想不到2020年就這樣魯莽的退出了,脫歐對英國的政治,商業,運輸,文化造成嚴重的衝擊,英國從此孤懸海外,唯有攀附美國,國事蜩螗從此益艱。

     莽撞脫歐之後,留下千頭萬緒有待解決的商貿,金融,交通問題,造成英歐之間無盡的商貿契約需要妥協談判,消耗大量人力。國際金融機構離開倫敦,遷往歐陸的法蘭克福,盧森堡。國內缺乏卡車、司機和倉儲。觀光客往來增加重重關卡。外加新冠疫情的施虐。今年爆發了俄烏戰爭的雪上加霜。造成英國能源短缺、通貨膨脹、產業罷工,可謂國難多艱,百端待理 。

     但是狂妄的英國首相約翰遜(Johnson) 卻不顧國難,甘為美國爪牙,增加軍事開支,積極軍援烏克蘭,並數度前往烏克蘭基輔作秀,支持烏克蘭,並鼓動北約及歐盟對抗俄羅斯。

     今年七月,約翰遜首相在極度難堪下,被保守黨趕下黨魁職位。競逐繼任黨魁候選人有二,一為出身牛津大學及史坦福大學,擁有豐富財經資歷的第三代印度裔的財政大臣蘇納克( Sunak);另一位是口出狂言、大放厥詞,主張力抗中俄,欲緊握核武按鈕隨時會按下的投機政客,外交大臣特拉斯(Truss)。惜保守黨人內心深處的種族主義盤據不去,最終選擇了既無民望又乏賢能的特拉斯為黨魁,繼任首相。特拉斯步約翰遜的後塵,繼續為美國鷹犬。變本加厲的支援烏克蘭,嚎叫英國有責任捍衛香港民眾的人權與自由,並保護台灣的安全,徒增中英俄英間的緊張情勢。她要廢除北愛爾蘭議定書,引起英國愛爾蘭的緊張關係。看來新首相只會製造麻煩,僅有15%的英國人看好新首相特拉斯。

     由於英格蘭地區執意脫歐,同屬英國的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多數民意卻是想留在歐盟,導致同床異夢。外加從英國脫歐以後,短短兩年由於領袖狂愚昏庸,政策混亂,國力加速衰敗,樹倒猢猻散,一股脫英入歐的潮流正在風起雲湧。

     蘇格蘭與歐盟的貿易旺盛密切,貿易額遠超過英格蘭,強烈希望留在歐盟。 2014年蘇格蘭第一場獨立投票,英國仍屬歐盟,獨立的誘因不夠大,結果以 44.7% 贊同獨立而失敗。2020年英國脫歐成功對蘇格蘭是沉重打擊,因此籌劃中的2023年第二場獨立公投,可以說是確定獨立成功。

     北愛爾蘭議定書是英國脫歐協議的一部份,為了處理英國的北愛爾蘭和歐盟的愛爾蘭之間,新出現的海關、貿易和移民的邊界線,議定書決定視北愛爾蘭仍在歐盟之內,無需邊界線,帶給北愛爾蘭 人民許多方便及利益。八O年代的新芬黨共和軍獨立抗爭事件記憶猶新,新任首相特拉斯要廢除北愛爾蘭議定書,再度引起北愛爾蘭獨立的浪潮,還可能帶動威爾斯。

     由英國曾經統治過的殖民地為成員,組成的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現存的54個國家中,僅有14個國家仍然奉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去世帶走了英國王室的最後僅餘的聲望,查爾斯三世顯然沒有母王的品質及威望,14個國家不願繼續奉查爾斯三世為國家元首。澳洲已經首先發難,主張改為完全獨立的共和制。大英國協這個象徵性的鬆垮的奴性組織,因為女王去世面臨瓦解。

     ​時代變遷、國政清濁牽連著帝國興衰起落,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二戰結束之後,1952年登基時,帝國傾圮已現徵兆,在位七十年雖享有尊崇榮耀,但目睹光輝燦爛的大英帝國日趨萎縮銷融,自己空有上位卻無能有任何作為,怎能不喟然長嘆。讓邁入晚年,已經74歲的兒子查理斯三世繼承的是即將分崩離析的英倫三島,所謂的大不列顛王國,聯合王國,前行路上,仍趦趄顛沛、無力回天。未來大不列顛王國很快就會裂解為像波羅地海三小國一樣的大不列顛三小國。兩百年近代史,大英帝國對中國的侵擾掠奪羞辱,不堪回首。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天道輪迴、世事興衰,我們感慨之餘,亦要心生警惕。


1 Comment

​曠世奇才  馬斯克

10/29/2022

1 Comment

 
  范湘濤
                    
     前幾天在報紙頭版上看到一則新聞“國防部長邱國正宣布不再購買特斯拉汽車”,臺灣居然有高官出來對美國貨喊“不”,筆者當然要為他點贊叫“好”!但發現他所購買的數量只有區區七輛之後,要在“好”之後再加上一個字“好笑”!邱部長你知道特斯拉年銷售量多少嗎?他們會在乎你不買他的七輛車嗎?在他九條牛的身上扯下一根牛毛,便義正嚴詞説要“抵制”他,會吸引到他來在乎你嗎?

     眾所週知,特斯拉的老闆馬斯克對政治十分熱衷,經常在媒體面前和川普,拜登,普丁等總統級領導人打口水戰。十月初,馬斯克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表示,台海衝突不可避免,若發生衝突會導致世界GDP損失30%。馬斯克認為為防止衝突爆發,應該要把台灣變成「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和中國政府主張的一國兩制相同),引發爭議,臺灣民進黨政府尤其不滿,邱部長選這個時機來“抵制”特斯拉,當然不是爲了“搞笑”而是要為民進黨政府出一口鳥氣⋯。也是十月初,馬斯克對於俄烏核武危機發表了他的“馬三條”:1,克里米亞正式歸屬俄羅斯。2,俄羅斯新接管的烏東四個州在聯合國監督下重新公投其政權的歸屬。3,烏克蘭永久保持中立。“馬三條”立刻引起烏克蘭駐德大使梅克尼爾的抗議,他叫囂“馬斯克滾蛋,不會再有烏克蘭人買你的特斯拉破爛”!(和邱部長的搞笑異曲同工),這一次不同的是,馬斯克還真正聼到了梅大使的聲音,真的從烏克蘭滾蛋了(把星鏈衛星從烏克蘭斷鏈),引發全烏克蘭上下一片哀號哭泣⋯;(星鏈衛星曾幫助烏克蘭全境的網絡運作,還幫助烏克蘭擊沈俄羅斯旗艦和斬首俄羅斯將領)。馬斯克忙裡偷閒,在推特上回了梅大使一句話“我是烏克蘭的粉絲但不是核戰爭的粉絲”,妙哉!

     對於馬斯克的生平介紹大家一定知道很多,就此按下不表;在此只談談有關他的幾件趣事:

     小馬哥有點石為金的本事,十一歲那年就編了一個電子遊戲軟體(Blastar),賣給雜誌社,得到報酬五百美元(原因可能是南非那個窮地方賣不出好價錢,也可能是大人欺負小孩被殺價);二十四歲時,他的網路軟體公司ZIP2,賣了近四億;二十九歲時,他的線上付款系統公司PAY Pal 賣了十五億,他都是見好就收;現在除了TESLA,SPACE X,TWITTER之外,他還擁有許多自創品牌的公司。他手下有一大批想跟他一起發財的財迷,他說比特幣(bitcoin)好棒棒,比特幣就好像鯉魚跳龍門一樣,從兩萬多一下子就漲到五萬多,有一天他忽然説了一句“老子不玩了”,比特幣立即被打回原形;他玩狗狗幣(dogecoin)也是如此這般,在小馬哥“養,套,殺”的魔法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沾了他的光,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倒了他的霉?

     小馬哥在2004年投資六百三十萬元入股特斯拉,並成為公司的CEO,2008年開始向客戶交車,2010年上市;許多行家都不看好其未來,有好幾次被玩家們做空,幾幾乎到了破產邊沿;2018年,小馬哥忽然有了“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的領悟,進而認識到“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大勢所趨,於是替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馬誼郎”(誼郎者 ELON也),到中國註冊公司,並得到上海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貸款,土地,稅率種種優惠方案,於是特斯拉的超級工廠成立了,現在它的年銷售量達到百萬輛,股價在四年間暴漲了十幾倍,小馬哥在2021年,成為了世界首富。小馬哥能有今天,對中國當然心存感激,不斷在他的社交平台上對於中國人民的勤奮,中國政府的效率讚不絶口;在美國各類智庫演講時,他都強調中國的實力不容小覷;在過去幾年西方媒體瘋狂炒作新疆人權問題時,他故意在烏魯木齊開了一家很大的特斯拉展售中心,表示他對中國的支持;如今他在臺海局勢中提出與中國政府“一國兩制”相同的主張,我們當然不奇怪了。

     小馬哥不但多“金”,“精”也不遑多讓,他有幾個前妻之外,與明星名模的各種緋聞也不絕於耳,最奇葩是最近的一次,某天晚上他到Google 老闆布林(Brin)家中做客,他居然“偷吃”了他的老婆,布林被戴“綠帽”後立即把老婆休掉,小馬哥知道“代誌大條”,下跪請求布林原諒,布林當然沒有答應。世界首富馬斯克和世界第九富翁布林閙出這種醜聞,真的“此事只有美國有”,Only in America,哈哈!

     值得一提的是,馬斯克的母親梅伊(Maye Musk),十五歲那年己經是小有名氣的模特兒,二十歲那年贏得南非選美皇后,不久之後,和他的大學同學(小馬哥爸爸)結婚,沒有想到的是,老馬斯克竟然是一個家暴慣犯,動不動就對梅伊拳打腳踢,忍無可忍之下提出離婚訴訟,沒想到南非那個鳥不生蛋的地方連離婚法律都沒有,她只好帶著兩兒一女逃回加拿大老家,獨自扶養三個孩子長大;曾經在最苦的時候打過五份工,兒女從她身上都學到了“勤工儉學”的好志向,日後個個都成了一方諸侯,身價都從億萬起跳。梅伊在困苦生活中,還沒放棄學習,在爭分奪秒的時間裏,居然能夠抽出時間取得營養碩士學位,取得營養師認證執照。現在的梅伊雖然年過七旬,但她年輕時候選美皇后的身材,氣質和美貌在她身上依舊隱然可現,為了重溫舊夢而做出重操舊業的決定,再次投入模特行業,在全球首富的加持下,梅伊終於登上了超級模特兒排行榜。恭喜梅伊,祝福梅伊!

     ​對於馬斯克的評語,筆者只能用四個字“曠世奇才”來形容他,他生性好動,年輕時經常在一些電影和戲劇中客串過癮,我們不能排除他日後收購迪士耐等大型娛樂公司的可能性;他現在巳經擁有Twitter ,佔到了他日後“打嘴炮”的戰略高地;他熱衷政治,不能排除日後參政甚至組黨的可能性(可惜他沒有參選總統的資格),如果有朝一日他真的組黨,筆者鉄定會加入為其黨員,因為環顧全美,在混沌朦朧的政治氛圍中,唯一能看清世界現實,有能力解決中美矛盾問題的人物,可能只有馬斯克一人而已矣⋯⋯。




​
1 Comment

試觀察俄烏的消耗戰

10/22/2022

0 Comments

 
吳章銓
​
     俄烏之戰,已經進入消耗戰階段,這顯然是各方的共識。戰場形勢是雙方都不能全勝,也不會全敗,都不能認輸,必須繼續打下去,因此形成長期的消耗戰。

     但俄烏戰場之外,還有第二個層次的消耗戰:即美歐(可以與“西方”、“北約” 視為同義詞)為一方,對俄羅斯一方的戰略性對抗的消耗戰。烏克蘭是弱者,僅靠堅強的民族主義精神,不計犧牲,堅持抗戰,損失非常慘重,仍是難以支持,必須依靠美歐提供武器彈藥來支持,這是第一個層次的消耗戰。美歐之願意支持,是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於是形成與俄羅斯的第二個層次的消耗戰。

     因此,俄烏之戰是兩個層次消耗戰war of attrition的比賽,看誰先垮。一是俄烏之間的比賽,俄穩佔優勢,二是俄與美歐之間的比賽,美歐穩佔優勢。但由於雙方各有難以控制的不確定因素,前景卻難預測。

     在第一個層次,俄國是大國,不但軍力強大,而且俄羅斯土地廣大,資源豐富,並有專制統治的制度,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自給自足,不必依賴外力軍事和經濟協助而獨立作戰的國家。烏克蘭自然不是俄國的對手。俄國入侵烏克蘭,本來是有十足信心的。不料沒有考慮到烏克蘭在蘇聯統治下遭受太多的苦難,激起了堅強的民族主義精神,全民抗戰,絕不屈服。同時美歐立刻給予支援,特別是曾經受俄羅斯/蘇聯吞併、佔領的國家,深知俄羅斯如果侵佔烏克蘭成功,立刻就輪到他們挨打。他們迅速積極地支持烏克蘭,給了美歐極大的鼓勵和幫助,因此美歐的武器彈藥源源不斷送到烏克蘭,支持烏克蘭抗俄不屈。美歐和東歐各國立場一致,都不會讓烏克蘭失敗,必然會在烏克蘭形勢危急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維持其不墜。同時,國際上已經在商討如何協助烏克蘭重建,使烏克蘭能夠迅速恢復被戰火和遠程轟擊所摧毀的經濟建設和生活,繼續作戰。在美歐和東歐各國支援下,烏克蘭便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烏克蘭卻也無法取得勝利。因為美歐顧慮引起世界大戰,不但自己不參戰,也不讓烏克蘭有能力攻擊俄羅斯境內用於攻擊烏克蘭的軍事基地、後勤基地,或指揮中心、電戰中心等。於是烏克蘭只能長期處於挨打的地位,只能收服若干失地,卻不能反攻而真正打擊俄國,陷於不能戰勝的困境。

     俄羅斯地大人多,資源豐富,與烏克蘭對峙消耗,擁有必勝的把握。但面對美歐支持烏克蘭,在戰場上也不能取得全勝。在烏軍的反攻下還會遭遇戰場的失敗。然而由於美歐不准烏克蘭攻擊俄國本土,俄國本土安全,戰略上便立於不敗之地。俄軍在烏克蘭如果不順利,可以機動退回本國,不必擔心烏軍追擊。俄軍可以隨時在本國重整兵力,選擇性地攻擊烏克蘭境內的目標,佔領烏克蘭土地,隨時可以創造局部勝利。還能不斷以飛機和導彈轟炸轟擊烏克蘭的軍、民要地,保持長期主動的戰場優勢。因此俄國是不會失敗也不全勝之局。

     雙方都是不能勝也不會敗的形勢。這就是第一層消耗戰。

     因此,俄烏消耗戰的決定因素,在第二層次的美歐-俄羅斯之間消耗戰的勝敗。

     就可以計算的數字看,美歐一方顯然擁有決定性的優勢。無論人口、土地、資源、經濟、兵力、軍、民科技各方面,美歐都擁有絕對的優勢,美歐更基本控制著全球的海洋,而且美歐都不直接參戰,本國基本沒有損失,以軍火支持烏克蘭不但不影響經濟,更有助於軍火工業的發展和擴大就業,科技創新。幫助烏克蘭在戰火中重建,也能促進美歐各國本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二戰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推動美國自己的經濟飛躍發展,是前例),美歐因此以經濟的和軍事的雙重消耗戰對付俄羅斯,分明擁有必勝的把握。

     但是美歐一方卻有難以計算的政治因素。在民主制度下,美歐各國國內和國際因素都非常複雜,有無窮無盡的各方利益衝突,政治衝突,政黨衝突,不同的人道主義考慮,不一定能維持各國間的長期無隔閡合作。以美國軍力之強,盟國之眾,在伊拉克、阿富汗都不能堅持,只能自動退出,就是證明。美歐陣營還受世界上其他國家政治、經濟、人道主義各種力量的壓力,影響各國的決心和決策,這是西方的軟肋,使他們不一定能長期堅持。

     相形之下,俄國的制度卻能夠不顧民生、不顧民意而堅持戰鬥,也沒有外交上的種種掣肘。俄羅斯擁有專政型的體制,經濟、社會和民意都在絕對的政治領導下統一指揮,集中力量對外作戰,不受國內外任何干擾,使其領導能夠宸衷獨斷,長期作戰。但是俄羅斯仍必須考慮:  在這第二個層次的消耗戰中,俄國是弱者,實際所受的軍事、經濟、社會損失遠大於西方,人民承受的痛苦大於西方人民的痛苦。俄國人民對政府不能表示反對,便設法離開國家,俄國將不斷損失人口,包括不少精英人才。消耗戰持久下去,俄羅斯整體體質將耗損過大,勢必淪為二等、三等國家,徹底摧毀其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那是最終的失敗。其次,歷史上的俄國人民也不是只承受犧牲而絕不反抗的。歷史上的俄國是革命多發的國家,引發重大動亂。

     在第一層次的消耗戰中,烏克蘭和俄羅斯對壘,在第二層次的消耗戰中,俄羅斯和美歐對壘。烏克蘭和美歐在兩個層次的消耗戰中,基本上是分工的。俄羅斯則同時全部承擔兩個層次的消耗戰,等於是戰略上的兩面作戰,基本形勢不利。俄羅斯領導層考慮到這些基本的弱點和劣勢,必須顧慮與美歐長期消耗戰的不利前景和可能引爆的危機。

      美歐和俄國雙方都有優點和弱點,進行長期消耗戰都可能滋生危機,是很大的不確定因素。當其中一方感到各種原因不能應付困難的時候,便不得不接受談判解決的出路,“少輸為贏”。則俄烏戰場上第一層次的消耗戰的命運,也將隨之決定。因此,俄烏戰的最後決定因素是美歐-俄雙方制度或體制的對比。也是各國國民素質和韌性的對比。

      這兩個層次消耗戰將會繼續多久,恐怕各方至今還在沙盤推演中。戰爭是殘酷的,人死不能復生;財產和建設的損失也是覆水難收,即使可以重建,原物還是損失了。戰爭中的悲慘和苦難經歷是難忘的;不論什麼制度,受苦受難最多的必然是普通老百姓。戰爭和消耗戰衝擊全球經濟,經濟戰又加重撕裂全球經濟,所有各國都蒙受損失。政治分裂使應對氣候變化、環境退化等的全球努力中斷,使全人類蒙受無法計算的苦難和災難。

      及早設想結束戰爭,開創持久和平的新局面,應該是各國明智的政治家們理應選擇的唯一上策。

      結束戰爭,開啟談判,需要有雙方都信任的第三方調停者。這第三方其實久已經存在,願意以中立不偏依的立場為所有各方服務。這就是聯合國。

      在人道主義精神下,聯合國已經出面了,並且得到俄烏雙方的信任,發揮了作用。新聞報導,聯合國系統的機構至少已經做了四項重要工作。一是拉攏俄烏雙方,就撤出馬立烏波的最後戰士取得協議;二是使雙方幾次就換俘達成協議;三是就烏克蘭糧食從黑海輸出達成協議;四是派專家去核電廠視察,防止發生核災難。聯合國並派出人員到現場實地,確保切實履行協議。

      聯合國是人類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自成立以來,聯合國系統各機構對國際和平、經濟合作、國際行為準則、人道主義援助各方面曾經做過數不清的貢獻,挽救生命無數,協助全球改善生活和提升文明,其功勞無與倫比。聯合國現有193個會員國,具有多元的中立性、能集合全世界最高智慧、公開討論,公開運作,解決問題。聯合國對維持國際和平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種種成績雖然不是絕對令人滿意,但確實是任何國家、任何其他機構無法做得更好的。聯合國系統擁有眾多專門機構、附屬機構和附屬組織,會員國始終在務實地進行着廣泛的國際合作,從未間斷,是今天地球上最受尊敬和信任、最有能力的國際和平與合作機構。祈愿聯合國在對俄烏之戰的和平解決做出最佳的貢獻。

      結論:俄烏之戰最後的勝負將決定於戰場以外第二個層次的消耗戰。只有歷史才知道最後是哪一方得勝。旁觀者能夠推測的是:那將是對俄羅斯和美歐雙方國家制度和國民韌性的終極挑戰。在國際縱橫捭闔中,能得到聯合國大多數國家合作的一方勝算較大。

      戰爭是殘酷的。為了避免消耗戰曠日持久,雙方都精疲力竭,損失慘重,不如及早退一步海闊天空,請聯合國出面調解,不必分勝負而停止戰鬥,恢復國際和平,共享繁榮幸福的未來。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最早注意釣魚台群島問題的老保釣成員之一。


        
0 Comments

後疫情時代也是後全球化時代

10/22/2022

0 Comments

 
王文軍
 
     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內快速傳播,影響到了每一個人,而與此同時,新冠疫情明顯加速了疫情暴發之前就已經出現的去全球化趨勢。
 
     這一趨勢已發酵多年,各種因素相互交織,但導致去全球化的根本因素是美國的焦慮感,美國認為“中國具備挑戰美國的資格”,並在全球發揮其影響力,從而開始貿易、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降維打擊。未來數年,這種力量衝突會導致混亂、無序和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格局,我們很可能就會進入“熵時代”。
 
     新冠疫情危機暴露且加劇了這一可悲的現狀,它所帶來的衝擊和後果是如此嚴重,我們不能排除任何一種極端場景發生的可能。
 
     當今世界的互聯互通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但過去10多年來,催生全球化及推動全球化發展的經濟和政治動力不斷減弱。而與此同時,在政治和社會層面,反對全球化的聲音卻在持續增強。隨著全球化非對稱效應導致的社會成本不斷增加(尤其是高收入國家製造業工人的失業率越來越高),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金融全球化風險也日益提高。上述因素共同發揮作用,導致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社會)民粹主義和右翼政黨的崛起。這也是從特朗普開始,要在經濟上與中國切割的內部動因。
 
     全球經濟已經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因此想終結全球化不太可能。但是,減緩全球化甚至逆轉全球化趨勢還是有可能的。新冠疫情就恰恰發揮這樣的作用,讓國與國之間重新樹立了邊界,並不斷演變成為極端的趨勢。在此期間,許多國家採取了更加嚴格的邊境控制措施(主要是擔心移民問題)和貿易保護主義舉措(主要是擔心全球化),同時重構供應鏈,解決本國就業問題,及將涉及國家安全的產業留在本國或者能夠控制的國家。
 
     漸進式去全球化的最顯著特徵表現在其核心領域:代表全球化的全球供應鏈。供應鏈的縮短或再次當地語系化有兩大動力:第一,企業認為它是一項風險減緩措施,能夠防範供應鏈中斷;第二,來自左右黨派的政治壓力。在後疫情時代這一趨勢會加劇。比如本次新冠疫情對環境的積極影響(大大降低了碳排放量、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水準的要求),比如,美國政府如何能接受國內市場供應的97%的抗生素都產自中國呢?
 
     逆全球化進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成;縮短供應鏈不僅極具挑戰性,而且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比如,如果要全面徹底地和中國脫鉤,美國企業就必須投入數萬億美元來建設新的工廠,政府也必須要投入同樣巨額的資金來建設基礎設施,包括機場、交通樞紐和房產,來為新建的供應鏈提供服務。還有就是吃福利習慣的美國人,是否願意再次成為產業工人,還有就是AI工廠的挑戰。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帕拉格·康納指出:“在新冠疫情暴露出基於遠距離的相互依存關係具有很多漏洞之前,區域主義已經開始明確地代替全球主義”,如2019年,隨著中美發生貿易爭端,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的貿易不斷增加,北美自由貿易區三國內部的貿易量已超過其與中國或歐洲的貿易量。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首次超過3000億美元。簡言之,去全球化的趨勢已經發生,主要表現為區域化不斷發展。
 
     新冠疫情會加速這一全球分化趨勢,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將把重點逐漸轉向區域內部的自給自足上,而不是依賴此前作為全球化代表的遙遠且錯綜複雜的全球供應鏈。
 
     當前,關於推動實現產業回流的呼聲很高,不僅包括醫療服務業和農業,還應包括大宗非戰略性產品。這次疫情危機,積極推進貿易保護主義議程,設置更高的壁壘,阻止資本商品和人員的自由流動。美國採取的行動措施勢必會波及其他地區,促使其他發達經濟體採取強化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舉措。
 
     隨著企業紛紛縮短供應鏈,確保其不再依賴某一個國家或海外企業來供應關鍵零部件,全球貿易幾乎肯定會萎縮。對於一些特別敏感的行業(比如製藥或醫用材料)和涉及國家安全利益的領域(比如電信或能源生產),這種產業分散化的趨勢將會持續下去。在美國,這已經成為一項要求。如果這種態度不會傳播到其他國家和其他行業,那才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地緣政治也會通過所謂的“貿易武器化”給經濟帶來一些損害,企業再也不能根據國際法,按照有序的、可預測的方式解決貿易爭端。至於國際資本流動,國家和公眾的反對將會對其形成限制。澳大利亞、印度和歐盟等許多國家和地區採取的措施已經表明在後疫情時代,保護主義因素將變得極其普遍。比如國家政府購買“戰略性”企業的股份,防止其被外資企業收購;針對外資企業的收購,設置形式多樣的限制性規定;外商直接投資要獲得政府批准。
 
     未來數年,由於國家主義的抬頭和國際分化進一步加劇,一定程度的去全球化難以避免。試圖恢復原狀毫無意義,預防自由落體式下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其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傷害。倉促地退出全球化將會導致貿易和貨幣戰爭,損害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引發社會浩劫,並觸國家納粹化。這是全球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必須思考的問題。
 
     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尚不清楚這世界會如何變化。目前出現的預兆表明,它沒有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世界很快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如果沒有一個全球性、戰略性的治理框架,世界就不可能迎來持久的復蘇,甚至和平。
 
作者:王文軍,1968生於重慶,1989年北京航空學院三分校肄業。2007年參與保釣活動。世界華人保釣聯盟創會會員。
 

0 Comments

習近平連任面面觀

10/22/2022

0 Comments

 
水秉和
          
     中共第二十屆黨代表大會正在舉行,可是海外媒體普遍認為,習近平連任總書記已是板上釘釘,所以關於他的報導最近充斥於西方的主要媒體。

     一般而言,這些報導突出了下列幾點:一,他打破了鄧小平立下的只能連任一次的規矩;二,他也打破了過去二十年集體領導的慣例,把權力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三,他不像鄧小平,更像毛澤東,搞個人崇拜;四,他帶有擴張性,對南海和臺灣都採取強勢姿態;五,他打壓私營企業,加上他堅持動態清零的政策,導致中國經濟成長率下滑。

     有些媒體還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共產黨的組織結構和人事安排,例如路透社逐一介紹了大家并不熟悉的下一代接班人,如胡春華,陳敏爾,丁薛祥和李強等。可以說,由於中國國力上升,國際上對它政治動態的興趣也大為增加了。

     但是,它們一般沒有指出,打破過去規矩的只有習近平一人,其他所有高級領導都還是按照規矩來。例如李克強,他辛勤工作,埋頭苦幹,把中國經濟管理的相當平穩,並且不跟習近平爭風頭,頗有傳統宰相之風。他今年67歲,根據「七上八下」的不成文慣例,他仍然不需要退休,可是,據分析,他不會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的職位。至於他是否仍然保留在黨內的第二把交椅,還要等這次會議結束後才會見分曉。

     有些方面猜測,汪洋可望接替李克強,但是也有人認為習可能選用他的親信。這可能是一個關鍵職位,可以由此看出習的政策傾向。如果習真的要走回頭路,把中國經濟帶到更加社會主義的方向的話,那麽他就不會支持溫和派的汪洋。如此我們大概要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感到擔憂了。因為,國營企業與私營企業的有機配合是中國成功的關鍵。

    《紐約時報》在10月10日刊登了一篇由英國學者Kerry Brown 寫的文章,題目是《習近平也是共產黨的俘虜》。他的關鍵詞是:「的確有那麽一個獨裁者統治現代中國,可是那不是一個人,而是習近平為其服務的黨。」

     他追溯了習的成長過程:父親是黨國元老習仲勛,文革時被關押,姐姐喪命,母親必須跟父親劃清界限,而他自己被送到農村七年,耕地。雖然如此,他對黨忠誠,立志做大事,不像許多紅二代那樣,陷入貪腐,濫用職權。Brown 說,共產黨的目標是中國的復興,而習致力於達到這個目標。他并指出,習的連任在黨內幾乎沒有阻力。

     在許多西方媒體的報導和分析中,這是一篇客觀而深刻的文章。與此相對的一篇文章也值得一提,那就是蔡霞在《外交事務》9/10月一期裏寫的《習近平的弱點》。蔡霞,許多人可能熟悉這個名字。她曾經是中共中央黨校的教授,有15年的教齡,學子可謂遍及全國。能夠進入黨校工作,肯定是所謂根正苗紅的共產黨員。但是,由於批評習,被開除黨籍,來到了美國。是否被美國的某一智庫禮聘,我們就不知道了。

     她說,「當一個政治制度以一個人為核心的時候,那麽,這個人的缺點和特質就很重要了。以習為例,他是一位臉皮薄,頑固和專制的領袖。」她還認為習的能力差,之所以能夠扶搖直上主要是家庭關係。她也描述了習如何逐步把本來實行集體領導的常務委員會的權力集中到他一個人的身上。

     關於習的個人品質,她肯定知道的比我們遠在天邊的人多,所以此處不予置評。可是,對於她的一些反習的論點卻令人非常吃驚,因為它們幾乎完全是美國的論點。不禁令人懷疑,她在美國最重要的國際關係刊物上的論述是否有美國智庫的人在背後操刀。

     她指責習脫離了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的政策,直接挑戰美國,在南海和臺灣採取侵略性行為,鼓勵外交人員擺出了「戰狼」姿態,并與普京構建了實際的盟國關係,自絶於國際社會!

     這一系列的指責暴露的是一個對國際關係非常無知的人,而她使用的語言是熱愛美國的美國吃瓜群眾的語言。如果這不是美國人替她寫的,那麽我們就要對中央黨校的師資的水平打個大問號了。

     哪位Kerry Brown教授說的很對,習是為黨服務的,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中國的偉大復興。習大大要大家勿忘初心,一直在做的就是這件事。如果一名黨校教授連這一點都不明白,那我們就要說,嗚呼哀哉!

作者:水秉和,密西根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後來到聯合國服務,直到退休。長期以來以彭文逸筆名在美國及香港主要刊物編寫評論。
 
 

0 Comments
<<Previous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