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香港的貢獻和港陸關係(上)

8/31/2019

1 Comment

 
吳章銓
 
一.    香港人最愛國,歷史上香港對中國的貢獻,數不勝數。抗戰期間是中國對外的人員和物資重要轉運站。但是毫無疑問,香港對中國最大的貢獻是引領1979年後的改革開放,使中國成長到今天的經濟規模。可以說,如果沒有香港,就不會有今天中國的成就。蘇聯也有改革開放,也曾積極想向西方學習,就是因為沒有一個香港而失敗。

79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因素很多,一般是歸功於鄧小平的政策和支持。在中國的制度下,沒有中央的領導,絕不可能成功。鄧小平的智慧就是看準了香港是中國最好的導師,能夠手把手地引領中國完成改革開放大業。中央看準了開放發展必須從最靠近香港的地方開始,批准設立與香港僅一條細水之隔的深圳特區,以香港為師。香港之所以能夠完成這一師傅重任,不負各方期望,是因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1.人的關係:香港人就是廣東人,他們是親戚、同鄉、同學、同事、同胞手足。1949年後,大陸別處的人也跑到香港,他們與大陸也是親戚、同鄉、同學、同胞。這種一家親關係,使得雙方能夠互相信任,坦誠合作。香港人毫無保留地,不懷機心地投入中國的發展。大陸對香港人也是完全信任,完全接受,不擔心受騙或有陰謀。香港人敢於進入大陸從事各種經營,敢於冒險,是基於愛國心。大陸方面敢於接受香港而嘗試,也是因為對香港同胞放心。中國第一個“中外合資”公司(當時香港屬於英國),就是香港美心集團的伍沾德心懷熱誠並得到中國方面的信任而成立。公司的註冊號是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批的“外資審字(1980)第一號”。正是這種關係,香港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師傅,港陸產生長期雙贏。
 
        2.   資金:香港帶領大陸的經濟發展,一般最看重的是引進巨額資金。中國從極端貧困到今天的面貌,靠的是外資外企湧入。直到今天,中國經濟仍然是外資佔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所謂外資,絕大部分是香港投資,以及後來東南亞華僑和台灣人的投資,其中有的是經過香港。非華人的外國投資佔很小的比例,其中也有很多是經過香港。香港是不可或缺的中介站。香港一直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其世界性服務的最重要受惠者是中國大陸。如果沒有香港而去吸引華人和非華人外資,大陸的成就不可能達到今天的程度。

        3.   引進適當技術:這一點非常重要而為一般人所忽視。聯合國和經濟學家早就強調,一個國家引進技術,必須是“適當技術”,就是適合當地人的教育和技術水平,使他們很快能夠學習、掌握、使用。香港人自己就是大陸人,非常了解大陸的勞動力資源,因此引進適合中國接受,使用和吸收的工廠、公司。中國這個世界製造中心,是從低端產品開始,逐漸成長為世界工廠的。過去發達國家也曾經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技術,開設工廠,卻因為引進的是超過當地人的接受能力,無法學習使用,結果多半是失敗多於成功。中國因為有香港引領,沒有發生這類問題。中國甚至滋生了仿造外國產品的能力,山寨版產品滲透國內外市場。香港引進適當技術的功勞,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4.   同樣重要的是:香港向大陸引進了管理技術,即企業家能力和企業家精神。這是經濟發展的四大要素之一,不可或缺。近代中國從農業經濟轉型為工商業經濟,民國時期雖有長足的發展,但是國難多艱,基礎薄弱,經過1950年後30年的摧殘,大陸的經濟能力幾乎喪失殆盡。但是香港得以避免捲入那個災難,並且接納了1950後大陸轉移去的企業家,促成香港經濟的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本來是貿易港,港人善於貿易經營,後來發展小工業,擁有為國外企業生產小產品和部件的豐富經驗。這些都是中國開放時所急缺的寶貴能力。香港人手把手教了深圳人,東莞人,廣東人,進而大陸各地的人。於是中國產生了一大批企業人才,特別是眼光外向的民間企業人才。

        5.   香港有引進外國公司和拓展海外市場的特殊能力:落後國家想要發展經濟,最大的困難是找到適當的外來投資者,願意帶技術來開辦工廠,在當地獲得充分合作,獲得必要的資源和勞工,最後產品能夠順利進入外國市場。香港對中國的重大貢獻便是能夠做到這一切。香港與國外經貿關係特別廣,因此引領外資企業到中國,其生產的產品順利外銷,幾乎每個外資企業都賺錢。於是投資越來越多,生產旺,產品行銷全世界。中國成為世界的製造大國。

在香港引領中國經濟走出困境,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有一個基本模式,就是為外國公司打工。中國的教育水平低、科技水平和研發能力不足,現代生產的經驗不足,只能引進外國公司的設計和生產線,在生產鏈中做低端打工,中國在這個模式中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打工國。這個經濟發展模式,也適合不少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印尼、越南、孟加拉國等都學習。有人就叫它“中國模式”。

香港決定了中、蘇發展的差別。蘇聯也有改革Perestroika,有開放glasnost,也想走與西方接軌的經濟轉型,特請美國名學者(Jeffrey Sachs)設計一套完整方針(shock policy,用於蘇聯稱shock therapy),結果卻沒有成功。蘇聯/俄國資源豐富,教育水平高,科技人才濟濟,並且有很多俄僑在歐美國家內很有勢力,他們對歐、美文化、經濟都非常熟悉,但是就缺一個香港這樣的基地發揮上述五大特點去綜合利用,結果便不成功。不但中國依靠香港,世界各國也通過香港與中國經貿合作。香港是眾多外國的公司和中國公司開設辦事處的中心城市,是他們共用的雙向橋頭堡。從蘇聯/俄國的失敗來看,香港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功勞,無論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香港對中國是一塊寶,香港人是中國人中最愛國,最肯為中國而奮鬥的同胞。但是,近年來香港人和大陸多次發生對立。關鍵在雙方對“一國兩制”的解釋和期望不同。如處理不當,港、陸將兩敗俱傷,也將為大中華帶來災難。
 
二.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一詞,據說是1982 年鄧小平針對台灣提出的。台灣當然不接受,沒有下文。正式的、被公認的一國兩制,是指香港1997年回歸後的制度。

        1.    香港的一國兩制不是中國人的發明,是英國人的發明:把英帝國的制度保留在香港,中國承認維護50年不變,以《中英聯合聲明》(1984年1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Question of Hong Kong,簡稱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正式約定,由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北京簽訂。兩國政府互相交換批准書後,向聯合國秘書處登記,正式生效,是國際文書。1997年香港回歸,列入《香港特區基本法》第五條,成為中國國內法正式規定的制度。

在大英帝國內,臣民分為兩種:不列顛本國的子民是一等臣民,其他被征服土地上的帝國子民雖分為幾級,統統是二等國民。英國可以干預帝國領土事務,帝國領土不能干預英國本土事務。在大英帝國之內,如加拿大在二次大戰前已經是自治邦,有民選的國會,自己的政府,英王派的總督只是名義上代表英王的主權象徵,那是大英帝國中最高級的領地。香港則是殖民地,是最低級的領土,有自由但沒有民主,一切聽命於英國指派的總督。
從英王屬下轉到中國主權屬下,由於香港當地的社會、經濟、乃至政治上的法治比中國先進,中國當時向英國保證,在香港不實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而維持“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並保留香港制度五十年不變。所謂香港的資本主義主要指社會和經濟上的自由;政治上則有法治和司法獨立。當時中國在經濟上已經實行資本主義(稱市場經濟),所以與香港是兼容的,合作無間。所謂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質上僅有一條,即共產黨專政。港陸衝突便在這一點上。

        2,中國收回香港的時候,大陸沒有與香港同胞對話,而是與大英帝國談判,把香港從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納入中國的體制,並保證香港制度五十年不變,使香港人不會不適應突然回歸。於是一國之內有了兩制。

中國設立特區的想法,顯然一方面是讓香港回歸順利,草木不驚;一方面是隔離大陸人,以免大陸人要求同等待遇。中國向大英帝國讓步,沒有向香港人讓步。第一是不失面子,沒有俯從香港人的要求。第二,對英國的讓步是一次性的,英國退出後,不會再有其他談判和要求。如果大陸是對港民讓步,此例一開,港人以至大陸人說不定會提出新的要求。但是這也就隱藏了問題。

        3. 中英雙方的內心期待,以及香港人的期待,顯然不同。英方以為,五十年後中國會有走向民主自由制度的相當進展,香港人便可以接受已經接近香港的“一制”。大陸自信,香港人經過五十年的大陸薰陶,會慢慢習慣了共產黨的專政統治,特別是年輕人從小就在大陸的大環境中長大,可以接受大陸的“一制”。然而,隨後的發展恰恰相反。

隨著時代進步,香港人不肯停滯在1997年設定的殖民地狀況上;而中國共產黨也漸漸把香港往大陸的統治方式轉變。雙方差距越來越大。一國兩制的制度,雙方都自稱遵守,實際上都不願意遵守。

香港800萬人口中,大多數是1950 年後移去的大陸人的家庭。由於經商、辦廠、民間交流、官方交涉、旅遊等等,他們對大陸實況非常了解。對於三十年後被納入大陸的“一制”,不免非常擔心。“送中法”特別使香港人驚恐。“送中”的意義是:大陸對香港的司法處理不滿意的時候,就將人引渡到大陸去處理。今後香港人一言一行一不小心,隨時有被送中的危險。香港一隅的法治保障,即將喪失了。特別是年輕人感覺,不但對三十年後的命運擔心,三十年內的生活也難熬。有辦法的人可以外移。過去每次有風吹草動,香港就發生一波移民潮。如1984年中英聲明後,1989年和1997回歸後,都有移民潮出現。可見香港人的恐懼。但是絕大多數香港人,沒有能力移民,香港是他們唯一的家鄉。於是送中事件是最後一根稻草,突破了特別是年輕人的忍受極限。年輕人大受震撼,不約而同,自發地、無組織地上街抗爭。   (上)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老保釣中最早對美國歸還冲繩而產生的釣魚台歸屬問題提出質疑的人之一。後來的保釣運動就是從他們的質疑開始的。
 


1 Comment

2020台灣選舉分析之一   中間選民對選局的影響

8/31/2019

0 Comments

 
阮大正

台灣中間選民將在2020年選舉中扮演關鍵角色,於2020年1月11日做出重大決定。一些理性選民認為,如果蔡英文連任,台灣經濟將持續衰退,會進一步被國際社會孤立,兩岸局勢緊張甚至發生正面衝突;如果中國國民黨重掌政權,內部對峙升高,但會在吵吵鬧鬧中,各方面朝良性方向發展。

中間選民為民主政治基石,能制衡藍、綠兩大政黨,他們教育程度高,已經完全不需要政黨的動員,自己就會做策略性投票的決定,這對選舉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成了2020選舉結果和選戰策略的一大變數。也就是說,藍、綠陣營除基本盤外,誰能在最後階段再多爭取5%—10%的中間選民中經濟與知識選民認同,誰就是贏家。

經濟與知識選民是中間選民的核心組成份子,認同美國在中華民國2020總統選舉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但對民進黨所謂的「親美/親共」的路綫之爭,只是綠營操作選戰的假議題。認為國民黨有能力平衡對美陸的關系,這才是民進黨所緊張的藍營優勢。 台北最近盛傳美國政府介入台灣選舉,支持執政的民進黨,但從華府看美台關係,卻未必如此,如經濟議題和兩岸。

中間選民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錢淹腳目的年代,很懷念台灣過去的榮光。他們認為台灣不應太親美也不能太親中,要在兩者之間走中間路線。2018年台灣地方選舉,中國國民黨以610萬票贏回15縣市執政權,證明台灣民意並不仇中、反中,願意支持兩岸關係深化發展。其中佔最多投票人口數的就是以經濟與知識選民為主的保守派中間選民。

美國有很多中間選民,在總統大選中,有時選共和黨,有時選民主黨,選民的關切點常常不同,就以左右來說,美國有句話:「40歲以前,你是右派,你沒有心;40歲以後,你還是左派,你沒有腦」,因此搖擺左右之間是常事。 2016年選民倒向川普,就不只是外界所言的男性白人低階層,其實很多是中產階級,受過大專教育者。而今川普的連任之路充滿挑戰,川普的領導作風是否能帶動或者穩住共和黨的選情, 會受到美國中間選民立「鐘擺效應」的影響?就耐心等待美國大選的結果吧!

台灣選民在2020大選抉擇其實很清楚,這場選舉的關鍵點,一是中華民國存亡,二是兩岸和平或戰爭,三是處理經濟問題的能力。中間選民現在就看藍、綠政黨誰能處理得好,就投這個政黨,包括新成立的台灣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將面臨藍綠各自歸隊、淺藍淺綠通通跑回家的窘境。到時即使這個黨擁有關鍵席次,也會面臨滅黨危機,造成第三勢力空洞化,只剩下少數中間選民、邊緣人和失意政客作支撐。

由於距離2020大選僅約五個月的時間,蔡與民進黨既沒能耐改善台灣內部的五缺六失(註),也沒有辦法構建外部的兩岸和平共同發展,甚至還因內部政績乏善可陳,所以意圖藉刺激外部的兩岸緊張來轉移選民視線,使得經濟選民、知識選民對蔡與民進黨失去期望。唯盼明年產生的中華民國第十五任總統正視兩岸經貿關係的重要性,認清台灣的土地只能養活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所以必須靠外銷賺錢的事實;只有降低緊張及敵對,才有助發展兩岸經貿合作。

台灣外銷市場的41%在大陸和香港,如果不是每年從大陸和香港賺取八九百億美元的貿易出超,每年將會形成數百億美元的入超,這完全不是執政者和民眾所能承受得起的。

蔡政府忽視了民眾收入增長有賴于經濟增長的鐵律。與2016年相比,在台灣民眾的家庭收入未見增長,低于開支的增加,引爆民怨!

台灣藍、綠選民的基本版塊相當固定。明年初總統大選與立法委員改選時,愈來愈多的經濟選民和知識選民必定會對台灣安危與經濟榮枯,做出理性務實的抉擇。以國際社會現況言,中間選民決定選舉的勝負,不會在2020大選後結束,而是開始!因此,韓國瑜所提出的政見必須更往廣大中間選民的經濟與知識選民靠攏,促使票數極大化而勝出。8/7/19 L.A.

(註)五缺六失: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以及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國家失去總目標。

0 Comments

2020台灣選舉分析之二   韓國瑜 V.S蔡英文 草根與精英的對決

8/31/2019

0 Comments

 
阮大正

中國國民黨7月28日(台灣時間)舉行全代會,正式提名高雄市長韓國瑜為國民黨2020年總統候選人,並授權推薦副總統候選人,是台灣民主發展重要的一天。隨著總統参選人的塵埃落定,國民黨正式吹起「奮起為台灣」號角的第一聲,也是黨內與韓國瑜考驗的開始。

韓國瑜將對上民進黨的蔡英文競逐中華民國第十五任總統。王金平、郭台銘99%不會參選、柯文哲在藍綠基本盤歸隊、中間選民飄浮不定下,陷入沉思。

戰鼓已擂,未來四年,全民要選擇捍衛中華民國還是毀掉中華民國、選擇遵行憲法或是破壞憲法、奮發向前或是原地踏步、選擇衝刺經濟或是捆綁民主、選擇對外開放或是閉關鎖國、選擇兩岸穩定或是台海危機,就決定在台灣公民手中的選票了。

韓陣營將2020總統選戰定位為草根與精英對決,選擇「中華民國保衛戰」作為主軸,針對蔡英文政府的「去中國」與「掏空中華民國」展開攻勢,抓住戰略主導優勢,反映他已進入大選層次的思考。

目前距離2020年1月11日總統投票日尚約五個月,荆棘重重,藍營支持者焦慮層層,憂慮國民黨初選過後陷入分裂、無法團結;憂心2020國民黨無法拿回政權,若民進黨蔡政府繼續執政下,台灣的前景更將萎靡不前。因此國民黨現在最重要也最急迫的,應該是繼續贏得更多人民的信任與支持。韓國瑜的輔選團隊若是由韓家軍、國民黨黨務輔選機制,加上15個藍營縣市長整合的執政縣市團隊共同組合,才能發揮「1+1+1大於3」的效益。

自8月3日起,韓國瑜的「周末跑選戰」策略,雖說是回應高雄市民期待,但亦等同於棄守周一至周五的選舉戰場。韓若堅持貫徹這項策略,必然需要一個好的「替身」,也就是一個優秀的「副手」,代替他在星期一到五期間打選戰、爭取更多選民的認同。面對手握國家機器尋求連任的蔡總統,會愈來愈難與之纏鬥,韓國瑜勢必需重新思考選舉策略。

蔡英文為連任亮出“拒統’‘、“顧主權” 的虛幻形像,把選戰拉高到「敵我關係」的程度。綠營勢力為了要「獵殺韓國瑜」已經傾巢而出,蔡英文或會動用國家機器,以「國安五法」羅織罪名剝奪韓國瑜參選資格。

2020大選對韓國瑜、國民黨都是一場不對稱不公平的選舉,蔡英文總統的武器是“洋槍洋炮”,韓國瑜卻只有一把“小水果刀”,但“民心思變”才是韓國瑜最有信心的地方。

去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雖然以六百一十餘萬票大勝,但韓國瑜明年如果不能得票更多,還是可能會輸。因為2016年蔡英文得票六百八十九萬餘票,2012年她得票六百零九萬餘票。縱然柯文哲參選可能會分掉一些蔡英文的票,但料敵從寬,韓國瑜絕對不能以為已經勝算在握,一定要讓韓流再現,讓「討厭民進黨」的氛圍重新凝聚。

歷次總統大選,兩岸關係都會成為影響選情的重大變數,甚至直接衝擊到選票的動向,今年也不例外,而且形勢尤為險峻,變化更難預測。美國不可能不惜一切代價支持台獨引起的戰爭。

韓國瑜已面臨新的歷史抉擇!若決心重新分配政府資源,推動低端製造與服務業創新經營模式,必可提高基層民眾所得,改善生活。才能兼顧庶民與精英分配的正義與平衡。更需要在台灣的政黨政治運作中找到平衡點,低調包容與其他派系合縱連橫,從而促進國民黨團結。避免蔡英文連任後對國民黨的抄家滅族。和兼顧兩岸和美國的平衡。

贏得總統大選、立委席次過半,不應是國民黨的終極目標,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作者:阮大正,著名報人,專長分析報導國際形勢、海峽兩岸關係和台灣美國雙邊關係。
 

0 Comments

美國正在戳中國的軟肋:香港

8/24/2019

1 Comment

 
彭文逸

“非常巨大的陰謀”

      首先我們必須肯定香港。香港是世界第三大和亞洲第一大金融中心;它也是一個重要的旅游勝地和航運中心;它是一個擁有多種族和多文化的國際城市;它人口的文化水平非常高,工作效率尤其舉世無匹;它的飲食文明也是世界一流;當然,它的購物中心也叫人目不暇給。

      試想,如果香港失去了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游客從一年六千萬減少到六百萬,高級餐館裏食客屈指可數,而購物中心冷冷清清,它還有什麽?答案是:它幾乎一無所有!可是,爲什麽哪些“廢青”看不見這個簡單的現實呢?他們堵塞機場,導致上千航班被取消;他們阻擋地鐵出入口,不讓上班族正常謀生;他們四處游行,搞得付了高昂租金的店鋪無法營業;他們破壞建築物,毆打婦孺的暴力行動又嚇走了游客。我們要問,所爲何來?

      我們必須一分爲三。當號稱一百萬至兩百萬群衆上街游行的時候,他們絕大多數都并不想毀滅香港的前途,他們衹想維持香港現狀,擔心因爲逃犯修改條例會像一個“滑坡”,使香港自主的權利逐漸受到剝奪,以至於完全喪失。這是大多數港民參與反送中行動的原因。但是,還有少數是激烈的港獨份子,反修例對他們而言衹是一個天賜良機,他們可以用來號召群衆,達到鼓吹獨立和普選等訴求的目的。最後,反修例也爲外國勢力提供了一個機會,尤其是美國,它可以借此對北京施壓,達到貿易戰本身所無法達到的目的。港獨選擇跟外力結合,他們在搞所謂的“時代革命”,根本不顧香港的前途。

      香港曾經被稱爲“前市後廠”:它是整個澳廣深三角區的門面,背後集中了龐大的科技工業,民生工業,是”中國製造”最早的基地。它之爲一顆明珠,燦放出奪目的光彩,是因爲它後面有强大的腹地。它不是一個孤島,沒有獨立的本錢。

      因爲前市後廠是相互依存的,所以許多人稱香港爲中國的出氣口。它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它提供了資金,經理人才,市場運作的知識和國際貿易網絡。它是中國從僵硬的計劃經濟轉型到混合型經濟的橋梁,讓大陸跟資本主義世界迅速地,天衣無縫地接軌。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歐美各國對大陸施行制裁,西方資本基本凍結,其後的幾年大陸經濟的持續發展所依靠的就是香港,臺灣和東南亞華僑的資金。無數不敢直接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都是通過香港這座橋梁潛入了大陸。對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它居功厥偉。

      儘管如此,我們也必須承認,香港的人口的大部分是中國近百年來戰亂和災荒的避難者和他們的後代。他們是驚弓之鳥,是機會主義者,也有許多是中共歷次政治運動的受害者,衹要大陸有個風吹草動,他們都會毫無依戀地在世界其他地方尋找更安全的新天地。不單單如此,香港非常多的有錢“華人”都已經不是“中國人”了:他們拿了英國,美國或者其他國家的護照,除了房子搬不走以外,他們可以隨時一走了之。

      鄧小平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知道,把大陸急需改革的制度强加到已經完全成型的,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香港,是絕對愚蠢的,所以他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安排。國家必須統一,這是共產黨搞革命的初心。初心絕對不能忘記,使命必須完成!可是,制度應當可以并存共榮。這就是鄧小平的天才。

      可是,維持兩個截然不同的制度并存共榮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還有許多内部和外部力量在致力於破壞它。這次運動的導因,即一名港青在臺灣勒死了他的小情人,棄尸後回港,是一個沒有預謀的偶發事件。這裏沒有陰謀。特首林鄭月娥因爲這件案子而提出修訂移送犯人的法案的時候,覺得是順理成章的事,背後也沒有陰謀。她絕沒有想到的是,這兩件事湊在一起會引發了今年6月開始的一連串大事。而後面這一大堆事,即兩個多月連續不斷的示威游行,甚至導致暴力行爲,就有陰謀了。看來還是一個巨大的陰謀。

      反送中事件本身沒有什麽大不了。法案明白規定,衹有在兩地法律都視爲違法的行爲才屬於可能移送的範疇,而所涉罪行必須嚴重到值得處以7年以上的徒刑,還要經過本地法院審理之後才有可能移交給對方。情理上看,它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那爲什麽會鬧的那麽大呢?難道它沒有深層原因嗎?

      有!這些拿了“出場費”(視頻顯示,有人在現場發錢和發食物)的暴民,他們的使命就是要持續搞群衆運動,把它越搞越大,并且要搞出暴力,最好搞到港府警察無法應付,迫使中共出面鎮壓。如此,美國,拿起人權的幌子,就可以宣佈制裁中國。一旦舉起人權的大旗,澳洲,日本和歐洲就有充足的理由參加制裁的行列。這樣一來,中國的一帶一路,華爲的5G,都會受到很大的打擊。

      即使鬧不到這個地步,衹要稿殘了香港,或者獨立成功,那麽對中國的打擊也是極爲嚴峻的。

所以説,香港的反送中事件是中美之間一場大鬥爭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大陰謀。我們從視頻上看到,美國副總統彭斯,國務卿龐培奧和一些參眾院領袖,包括民主黨領袖,都曾經跟港獨領袖們緊密接觸。我們在視頻上看到,美國駐港領事Julie Eadeh跟黃之鋒,羅冠聰等港獨青年頭目接觸。這位女士的背景包括在中東搞群衆運動。此外,歷年來中情局的外圍組織,民主基金會,向香港的6個反政府的民間組織提供經費。也就是説,推動香港獨立是美國”影子政府”(deep state)的長期以來的目的。這方面的證據非常多,大家可以上網查看。

      顛覆香港的陰謀早在特朗普上任之前就已經成型,所以是美國建制内影子政府的既定政策。反送中讓它找到了一個重大的切入點。對此,北京方面瞭解不瞭解?顯然是非常瞭解的。北京兩個多月來表現出極大的容忍度,按兵不動,讓港警處理。這值得點贊。北京衹有在暴力大幅度升級,當地警力難以維護,并且在民間主動發出維護香港法治的呼籲時,才可能采取行動。

       美國爲什麽要在香港惹事?理由很簡單。香港和臺灣是北京當局的軟肋。中國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國家,大陸上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其背後的意識形態是集體主義,而臺港兩地在不同程度上奉行的理念是自由主義,它們的政治安排也源自這種理念,雖然香港還沒有普選。臺灣由於教改,香港則由於教育事業繼承了殖民時代的體制,所以兩地年輕一代的認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 不認同中國。這是一國兩制面對的難題,碰到外力借機鬧事,使情況複雜化。配合貿易戰,美國借助自由主義思想的原動力,在臺港兩地跟北京打意識形態戰,而北京顯然處於劣勢。這是中美今後惡鬥的一部分。且讓我們看它如何演變。




1 Comment

貿易戰2.0開鑼!

8/24/2019

3 Comments

 
水秉和

“特朗普連任無望”

      7月底,當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團離開上海的時候,貿易戰1.0 乃宣告結束。8月1日,當特朗普推特說,自9月1日起將3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增加10%的關稅,就此開啓了貿易戰2.0,也稱貨幣戰,或金融戰 。 爲啥?因爲他在大阪跟習近平取得了共識,即90天之内維持現狀,不增加關稅,但是, 才不到兩個月,他説,中國還沒有買大豆,他又出爾反爾加關稅了。也就是說,中國是把大豆跟華爲挂鈎的,美國不放過華爲,中國就不買大豆。另外,北京十年首次讓人民幣破7。這樣,貿易戰升級了。其實,破7僅有象徵意義,自2018年,有30多個國家降息,其效果等同貨幣貶值。

      看到人民幣破7,特朗普立刻把貨幣操縱國的頭銜加給了中國,但沒有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認同,沒有得到歐洲國家響應。重要的是,兩邊都撕破臉了。現在,特朗普終於明白,習近平不是喫素的,中國在跟他玩真的。除了破7,更具有實際意義的是,中國狠打特朗普農業州的票倉。新聞報導說,美國已經有900家左右的農企宣佈破產,今後一年,破產的數目必然會大幅度增加。我們要看看這些農戶是否還肯爲特朗普犧牲自己的家業,繼續投他票。

      我曾在“打,奉陪到底”一文中指出,僅僅打擊特朗普的農業州票倉仍然未必能把他趕出白宮,還需要打擊美國的經濟,造成股市衰退。特朗普,我們知道,是一個從來不肯犧牲自己利益的人?爲了貿易戰,他願意犧牲自已的利益?難道他寧願不連任總統也要跟中國拼到底嗎?當然不會。他一說9月1日起要加征關稅,美國股市應聲下栽,美國消費業者哀聲一片,擔心一般老百姓下半年沒錢買年貨了。股市猛跌了一天之後,特朗普急了,軟了下來,立刻宣布,把部分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推遲到12月中。股市立馬反彈。可惜,看來這次特朗普是在劫難逃,8月14號,美國債券的利息嚴重倒挂(10年利率低於2年利率),强烈預示,不景氣即將到來,股市乃應聲大跌。這個大跌就不是在貿易戰中讓步就能止住的了。明年多半會出現不景氣。果如此,那麽我們可以蓋棺論定,特朗普連任無望。

      即使特朗普宣佈推遲對部分中國進口商品加稅,北京方面不領情,斷然拒絕作出任何讓步。這非常值得點贊。到了今天大家應當瞭解,對付特朗普一定要挺住,一定要比他更硬,把他逼到死角。貿易戰剛剛才打到2.0,特朗普就支持不住了。但是,現在絕不是收手的時候。衹要美國不解除對華爲和其他高科技公司的禁令,習大大就不能買美國的大豆。這叫嚴守陣地,乘勝追擊。

      在這個節骨眼裏,我們不能不爲華爲點贊。可以相信,特朗普絕對不知道哪位老兵有多厲害。他以爲他可以像打中興一樣把華爲打趴,逼中國讓步。可是,誰知道華爲有備胎呢!不但有備胎,并且有操作系統鴻蒙。任公誇下海口,說5G絕對不會受到影響!事實果然如此,5G在全世界超賣。是這樣的底氣,使任性的特朗普不能得逞。面對經濟下滑,特朗普乃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

      誰能想到,中國有這麽一家公司,老闆出身於國民黨軍人家庭,成分不好,飽受政治迫害,小的時候食不能飽,衣不能暖,可是,中年創業,成立了一家電信科技公司,不求自己賺大錢,不讓公司上市賣股票,反而把紅利分給員工,并猛搞科研。最重要的是,他深謀遠慮,居安思危,存有備胎。現在最先進的經營理論要每個企業都緊抓生產綫,儘快消除庫存,搞利益最大化。在這個年代,你説還有哪個傻瓜去花老本搞“備胎”!這簡直荒謬到家了嘛。大概普天下之大,也就是中國會有一位任正非,創建了這樣的企業,把賺到的錢去做不準備賺錢的事,逆勢而行。就這樣,美國舉一國之力來打擊他,居然打他不倒。因爲他不倒,中國挺住了。

      説起來,這就是國運。國運就是千百種互不關聯的因素突然凑合到一塊兒,居然創造出意想不到的,令人非常鼓舞的後果。當我們追索這個後果的成因的時候,又會發現,它并不是完全沒有來龍去脈,衹不過,它的出現遠遠偏離了常軌吧了。

      回想一下,當初我們很難想象中國在文革之後怎麽走出來,或者活下來。文革之後,按照西方的説法,中國應當陷入軍閥割據,分裂和打内戰的局面,倒退一個世紀。幸好,中國有個鄧小平,而我們知道,四人幫處心積慮要把他置之死地。在幾位老元帥的保護下,鄧的命給保住了。可是,誰又能想到,他一大把年紀了(74),還有那麽大的雄心壯志,要把整個國家給翻過來!試想,一個國家,有十億頭腦被毛語錄僵化的人口,還有一個龐大而且僵化的計劃經濟制度,怎麽翻過來呀?想到這些就令人頭皮發麻。可是,他老人家真的讓中國翻了個身,十萬噸的巨輪掉了個頭。

      他老人家的命還特別長,活過了一大批左派元老。他到深圳走一趟,保住了改革開放,迎來了第二個春天。這就是國運。

      或許我們應該提到無數名科學家,工程師等,辛辛苦苦地,在最惡劣的環境下貢獻了他們的生命。雖然,在海外,我們聽到最多的是貪污腐化,包養情婦,奢侈炫富這一類的八卦新聞。這些多半也是事實。可是,中國的命運之所以沒有被這種人搞砸,是因爲有無數默默無聞的工作者,上天入地,開疆擴土,造橋修路,搞發明,搞建設。在出現危機的時刻,這種人會突然冒出頭來,就像任正非那樣。

      他還很有幽默感。他感謝特朗普,因爲特朗普爲華爲作了免費宣傳,萬金難買的宣傳。

      我們不必看什麽統計數字,也不必聽那批財經專家的分析。衹要中國有無數位無名英雄埋頭努力,衹要有足夠的定力,中國一定能打贏貿易戰2.0,和3.0。這就是國運。



3 Comments
<<Previous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