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民進黨的盲點 趙少康的機會

2/27/2021

1 Comment

 
楊雨亭
​
趙少康宣布重回國民黨,並且參選國民黨主席以及二零二四總統大選。此事發生突然,引起政壇和媒體軒然大波,贊成、反對意見在國民黨、民進黨以及藍綠族群中持續發酵,說明趙少康是有這個分量鼓動風潮。

趙少康表示他會出來,主要是韓國瑜找他懇談,鼓勵他出來負責國民黨並帶領中華民國和台灣走出新路。趙少康的起手式有利有弊,未來登上大位之途,由此未必順暢,這和趙少康沒能及時鞏固黨內其他山頭,很有關係。

而所謂「趙韓聯盟」,固然有民進黨的分化意圖,亦反映出由於民進黨勢力範圍大幅擴張到許多年輕一代選民,使得趙少康的潛在政治涵蓋面受到嚴重緊縮,而沒有能夠超越韓粉的版圖太多,也就是說基本面的選票遠遠不足。那麼,趙少康的機會在哪裡?

一般而言,深藍以至偏紅的政治光譜中普遍看法認為,傾向台獨的民進黨繼續執政下去,台灣終將沉淪於美中衝突的浪濤中。對民進黨、綠營支持者以及台獨人士來說,有不同的回應,民進黨堅持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觀,將台灣牢牢嵌入美國的印太戰略板塊以及做為圍堵中國新冷戰序列中的前鋒,台灣是安全穩固的。

對於民進黨的親美反中路線,反對最激烈的是中國共產黨,在過去一年中,中共軍機繞台兩千多次,造成一九四九年以後台海最接近戰爭邊緣的時刻。由於疫情造成的全球經濟危機以及晶片嚴重缺貨,加上拜登政府基本持續防中政策,使得台灣股市大漲,完全掩蓋了台海危機。

因此,趙少康首要的機會在於面對民進黨由於台獨意識而形成的盲點,非常可能招致中共藉機掀起戰爭而毀滅台灣與中華民國。對於國民黨以及多數藍營支持者而言,目前如何藉由妥善處理兩岸關係以保存中華民國以及保障台灣安定繁榮,是最重要的任務。

然而,是否唯有趙少康出馬,中華民國和台灣這艘船才有機會在歷史巨浪中不致翻覆,反而逐步駛出新猷?這個問題,必須由趙少康和他的團隊及其支持者來回答、來說服各方面的人,包括國民黨內以及藍營中的傾中派、中生代、本土派,台灣社會中的淡綠、中間、年輕選民,香港的民主派、建制派,美國政府與國會,以及被綠營敵視的中國民族主義者和中國共產黨。

任何人和政黨想在台灣長期執政,都需要掌握一套論述與政策,以面對以上性質不同、影響比例不同而都具有關鍵影響力的「利害關係人」。其實國民黨、共產黨、民進黨以及藍紅綠族群,都尚缺乏一套有效的思維和戰略,能夠靈活運用,極大化安定與吸引以上的「利害關係人」。這是包括趙少康在內的政治人物以及所有希望參與台灣及中國政治者的機會。歷史是開放、前進的列車,能掌握到時機的人,需要的是智慧與勇敢。

趙少康面臨不少困難,尤其是黨內傾中派的懷疑、中生代的抵制以及地方勢力的難以掌握,這可能超過了他原先的估計,但他仍擁有相當比例傳統藍營基本盤的支持,甚至可能是黨內最大的「軍閥」,其他黨內實力派也必須和他結盟。因此,趙少康如何在堅持和妥協中逐步擴大他實際擁有的各方面籌碼,仍然可以樂觀。



​

1 Comment

三代同堂議

8/29/2020

0 Comments

 
吳章銓

         新冠疫情橫掃全世界,其中老年人的死亡比例最高,引起人們注意老人們的健康、家庭、幸福等突出問題。
近代西方小家庭制度,老人們都是孤獨地在自己家中或在老人院中度過餘生。中國60歲以上老人已經超過2億。他們已經無福享有大家庭制度中的照顾,同時社會養老設施不足,而且未富先老,問題尤其嚴重。

         小家庭制度不僅是缺乏對老年人的奉養,由於年輕的父母工作壓力大,或者社交活動多,對兒童和成長中青少年子女的照應往往不足。子女雖然物質供應不缺,但家庭教育和溫暖不足,很多人精神不愉快,心理發展不大正常。父母自己也心力交疲,母親不能在事業上全力奮鬥。很多青年夫妻思前顧後,不敢生育,或不敢生第二個。單子女的家庭教育和感情教育往往趨於偏狹,沒有兄弟姐妹堂表親戚等的感情,情商偏低。發達國家幾乎都有這類問題。中國更有因農民身份制度而產生的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的重大傷痛。

         傳統的大家庭制度,是有機的養老和育幼的機制,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實體寄託。大家庭保守,年輕人受種種限制,是其缺點。進入現代,教育和工作機會使年輕人追求不同的志願,各奔前程,遠走四方,過去那種子承父業的大家庭自然解散,轉而流行小家庭生活。不可否認:大、小家庭各有優點缺點。今後是否可能在兩者之間取其中,鼓勵一種三代同堂的家庭制度?

         實際上,很多年輕夫婦有小孩後請父母或岳父母(小孩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來幫忙照顧,一舉满足三代人的需要。留學生到異國拼博,夫妻都必須全力工作,也流行請父母遠涉重洋來幫忙。但是這些情況都是短期的;社會制度不支持他們長久三代同堂。然而三代同堂家庭對三代人的益處很明顯:

         一.對老人:他們不孤獨,獲得生活照顧 、心理照顧,日常的醫護照顧。有三代天倫之樂,能對兒輩、孫輩有所幫助,身心愉快,健康長壽。

        老人們能夠分擔子女的家務和育幼責任以及經濟負擔,對孫輩能提供有形和無形的情感教育和智力教育。老人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工作經驗,有家庭的依托,還能夠外出兼任多方面的正式工作,例如去學校兼課等;或者去圖書館、文化活動、公民活動中擔任義工,對社會有貢獻。

         婦女的壽命通常都比男子長5、6年。在小家庭制度中,她們人生的最後一大段是最孤獨淒涼的。三代同堂對這些老祖母最能發揮溫馨的身心照顧。

        老人們與子孫輩同居,比獨居節省,同時節省社會上很多養老的機構和人力、財力的負擔,也節省很多住所/公寓。老人分居是很浪費的家庭结構。等到老人們必須醫護照顧的時候,再去養老院住。

         二.   對年輕夫婦,三代同堂是巨大的幫助:年輕夫婦雖然一般生活不缺,但是子女負擔卻是大問題。以至往往選擇不生育,或只生一胎。發達國家的生育率都很低,不是不愛生,不愛育,而是迫於環境和工作、生活壓力,不能或不敢多生。不只是錢的問題,主要是分身乏術。婦女往往因為生育、育兒而放棄或延緩事業,失去從工作中獲得的愉快和滿足。對個人和對社會都是損失。生兒育女是人生幸福的一部份;在富裕國家,年輕人往往在這方面感到缺陷。有祖父母在,便可以放心生育或多生一個。

        生育的父母們請祖父母來照應子女最放心,同時他們也履行上養老、下育兒的責任,共享天倫之樂。他們可以多出時間為事業打拼。

        三. 對子女:三代同堂家庭能夠給子女更深厚的德育、智育、群育,以及提供較多方面的人生認識。祖父母比較寬容,父母則通常要求嚴格,兩者平衡對子女的教育有益。如果父母們能夠多生一胎,便有兄弟姐妹和堂、表等親戚,有助於養成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有助於未來社會的和諧。老年人的智慧,青年人的積極性,將使子女獲得寶貴的身教。成長為有創造力和親和力,有進取精神的人才。

        在新冠疫情中,各國都普遍試驗將學校上課改為在家中網上上課。如果是中、小學生,需要家裡有大人照顧。這使很多小家庭產生困難。很多父母不能在家裡遠程上班,無法在家裡兼顧孩子。孩子在家甚至沒有飯吃 -- 學校原來供應午餐甚至兩餐。遠程授課和課室授課各有優點和缺點,涉及很複雜的教學、家庭和社會問題。但遠程授課與課堂授課搭配,優、缺點互補,發揮最大的教學效能,顯然是未來的趨勢。家中有祖父母在,學生將能夠順利接受遠程上課辦法,不因為家庭條件差而在網上學習中處於不利地位,擴大了教育的不平等。

        在西方社會,許多父母過於忙碌,難以有足夠時間陪伴子女讀書玩樂,便以多送玩具,多給零用錢補償,結果孩子身心成長並不健康,可能養成不良習慣,以至於年輕人產生很多不正常的問題,如酗酒、狂歡、吸毒、暴行等,還有自殺事件。在貧窮的家庭,或單親的家庭,子女成長期的問題更多。中國社會也出現了這類問題,觸目驚心。三代同堂的家庭環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產生問題青少年。

        四.  對農民:農民家庭是中國特有的問題:西方在近代工業化後,農民離開農村去各行各業就業,就轉化為工人,所謂 “工人階級”。中國大陸的制度規定農民階級是二等階級,還規定永遠是農民:不論去哪裡做什麼工,自己和子子孫孫仍永遠是農民,永遠“打工”,工資低,沒有“身份”,沒有福利,也沒有權利。他們不能在城市裡安居,成家困難,能成家的則生育和養育子女又困難。子女不能在城市受教育,只能留在農村成為“留守兒童”。農民工也不能孝養他們的父母,老父母如果不是在外打工,便是農村的“空巢老人”。民工的家庭三代割裂,沒有正常家庭生活。一年一度的春節返鄉潮,其背景是打工農民家庭的辛酸。農民的傳統家族思想和習慣比較濃厚,會比較容易接受三代同堂家庭,也符合他們的需要。農民/民工佔中國人口的大多數,他們的幸福應該就是大多數人的幸福。

         為提倡三代同堂家庭,政府有責任建立必要的配套制度和基礎設施:

         a. 對三代同堂家庭降低所得稅:凡是有老一輩長輩的家庭,都給予減稅待遇。按照養老的人數(同居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人数),分級減稅,藉此鼓勵三代同堂。

         b. 對肩負孝養父母的夫妻再提供“敬老”補助金。不論父母是否自己有收入(有的還沒有退休),都按人數提供敬老金,使得三代同堂的家庭不會因為養老而增加經濟負擔,反而比分住兩家更為寬裕。政府同時允許退休老人兼職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c.  提升農民為平等公民,取消農民世世代代永為農民的制度。使農民享有在任何地方工作和居住的權利,以及在居住地享有全部公民權利。為農民建立配套的社會環境和生活設施、如學校、公寓、工作保障、公費醫保、退休制度等。使農民的子女和空巢老人可以進城,同为公民,三代共同生活。及早建立從學前教育到高中畢業的全面免費義務教育,並迅速建立補充義務教育制度,以提高進城農民的教育、技術和生產力,也提高祖父母一代照顧家庭的能力。 “移民”進城的農民/民工,不應該是城市中的底層貧民。城市裡不應有“居民”和新來農民兩種人的區別。

         d.  鼓勵建築界設計三代同堂的公寓和家屋,除設計老人的臥、浴外,並有他們閱讀/工作與休息房間,使他們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三代合住,可以節省大量老人公寓,對社會是巨大的節省。三代同堂的公寓應該與其他公寓混建,各種家庭混居,社區生活豐富,富有活力和愛心精神。

         e.政府應建立老年人的福利收入制度,不論城市居民或農村農民/民工,都有一定的基本退休收入。加上敬老補助金,三代同堂家庭的經濟環境會有所提升。老人並不是依靠子女生活而使得子女負擔加重,反而是有所幫助。

         f.  建立完善的社會醫護保健設施:當老人們漸漸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兼顧家庭的時候,他們的第二代也難照料他們。應該有良好的老人醫護制度,幫助三代同堂家庭給予老人們醫護照顧,最後還接納他們到有全時間醫護照顧的老人院去住。政府不能讓三代同堂家庭陷入無力也無法養老的困境和心理壓力。三代同堂家庭並不是代替有醫護設備的養老院。醫護養老院是對三代同堂家庭制度的必要支撐,使“老有所養” 順利過渡到 “老有所醫”。

        結論:孟子的中庸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心思想之一。兼各方之長而不走極端,是為中庸。三代同堂家庭介於大、小家庭之間,是具體體現中庸之道。中國接受小家庭習慣不久,三代同堂可能是理想的家庭結構。

        血緣之間的親愛關係是出於天性,是自然的。大家庭能夠維繫家庭和社會的承前啟後,源遠流長的穩定關係,然而與現代經濟、社會生活方式不能兼容。小家庭的缺點是個人和家庭在社會上原子化。三代同堂家庭的設想,將三代的財力、智力、能力和時間進行整合,而達到較大的合理共享,產生1+1>2的增效效果。在充分的社會、經濟制度支撑下,有可能成為未来的基本家庭結構之一。

         三代同堂的家庭兼有大、小家庭的優點和缺點,優點多於缺點。將來的努力是設法發揮優點,彌補缺點。許多人仍選擇小家庭,是正常的。每一個家庭按照實際需要和個別因素考慮,靈活選擇,自由自主。絕不可以用政治力量去 “勸併”。那將是揠苗助長,折騰而後失敗。
​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最早注意釣魚台群島問題的老保釣成員之一。

0 Comments

新冠病毒是解决人口過剩的自然調節?

8/29/2020

0 Comments

 
劉羽明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使几百万人感染,几十万人死亡,是真正的人类杀手。 从自有历史记载人类的十次大瘟疫可以看出,在中世纪之前,大约每两三百年发生一次大瘟疫,死亡人数超过一亿。在中世纪之后特别是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大约每百年发生一次,死亡人数也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但到了当代瘟疫发生的次数却加快了,十多年甚至几年连续发生,例如埃博拉、艾滋病、各种动物流感,以及非典和现在的新冠肺炎,估计死亡人数总计至少有几百万。       
 
        除着人类的社会進步,瘟疫发生的频率反而加快和增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初步分析,这应与环境污染和抗菌素的滥用有关,因为病毒和细菌只差一层细胞膜,二者都可以進化成超级病毒和超级细菌。但病毒和细菌的自然進化是很缓慢的,人为的环境污染和抗生素的滥用加速了其進化。特别是新冠病毒的進化速度惊人,从去年的十二月至今年的二月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发生了变异,增加了刺突,能轻易刺破细胞膜附在细胞上,使其传染性增强,做成疫苗研制的困难,这种情况值得人们深思!

        对于这次新冠病毒的突然出现,有"专家"认为这是对人口的自然调节,现在全球人口已增加至70亿,已远远超过地球的负荷。中世纪的瘟疫大流行,就使世界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现在的新冠病毒也是如此……这是马尔隡斯人口论的翻版!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不能用这种冷血的方法,这大概就是大科学家霍金提出地球人类要移民至外星球的原因。
​
         那末这次世纪病毒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呢?毫无疑问,这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预警:如人类不停止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停止滥用抗生素,不停止对核武和化武的研究和试验,人类自取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圣经》对末日早有预言,指出:“一处接一处有瘟疫" (路加福音21:11)。这次世纪疫情就应验了,这是末日的先兆,让人类看到末日的情景…… 最可怕的是,这次的新冠病毒还会隐藏起来,与人类纠缠,还会卷土重来,有可能突变成超级病毒,继续绞杀人类,而人类对此却还沒有特效药,真的是细思极恐! 因此,全人类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团结一致,共同对负病毒,尽快研制出特效药,这包括疫苗和中医,要放弃门户之見,就像发现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一样,否则,人类命运堪虞!
 
作者:劉羽明, 广州师范学院七八届中文系。一九八一年自费畄学美国,現旅居纽约,是美藉华裔画家、作家和收藏家。

0 Comments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