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試談两岸问题:和平合作 分久必合” (上)

10/28/2017

0 Comments

 
吳章銓

前言
​
最近中外突然出現大陸有武統時間表的猜測。有可能是智庫人士 “語不驚人死不休”,有可能是有人故意放風,藉以設計一場驚心動魄的豪賭,也有可能是有人仍抱著我武維揚心理,主張不顧一切硬來。不論是哪一種想法,都是非常危險,不智。兩岸和平合作地相處,絕對是有益無害,而且是別無選擇。本文擬分以下六節試談:1. 分久必合,不可揠苗助長;2. 對“一中”的共識;3. 大陸的核心體制是關鍵;4. 大陸不可用武的理由; 5. 大陸的可與不可; 6. 台灣的可與不可。

兩岸問題,自然是大陸的主動能力較強,責任較大。因此在本文所佔的篇幅較多。
  1. 分久必合,不可揠苗助長

​中國人看歷史,有分久必合的信念。分久必合是種種因素造成的,並不是英明君主的偉業。是時勢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時勢。大略回顧歷史,很容易發現,凡是造成分裂的政權,都不能恢復統一。勢必要等到出現一個能夠容納各方的恢宏政權,才得再度歸於統一。

三國時代魏蜀吳出了不少英雄人物,但是相峙不下,統一都不成功,最後幾乎不費力完成統一的是晉。五胡亂華二百七十年之久,南北華夷英雄豪傑致力於統一,也都不成功,直到隋興,擁有華夷大包容的統治集團,才能夠輕易統一。唐末又是天下大亂,七十幾年間,五代十國共三十六個皇帝,完成統一的是以文治為特色的宋朝。北宋不足以抵抗北方的新興民族,南宋與遼金先後對抗162年,北伐南伐都不成功,最後是被戰無不勝的蒙古人統一,但是蒙古人的天下不能持久。歷史不會重演,但是不妨思考一個教訓:分裂的因素不消失,就是時機不成熟,統一就很難。
古代史過去很久了。現代世界是按西方理念發展的,幾百年不斷爭戰,國家分分合合。到今天,既有追求區域一體化的趨勢,也有國家內部追求獨立的運動。但今後的大趨勢是指向分久必合,即大區域大文化大民族的整合與結合。中華大地在這個趨勢中,大概不會例外。

    2.   對“一中”的共識     

多年來兩岸爭執的焦點是:一中。在政治爭執中,雙方解釋不同。大陸的“中”自然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比較含糊其辭: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中國和大陸的意義一樣,但台灣早已沒有恢復的壯志。
放眼世界,全世界華人對“中” 的解釋相當一致而明確,是指中華的中,即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中”,簡單的說就是中華民族的“中”。在海外說某某人是“中國人” 的時候,都是指其人是華人,或稱華裔、華族,不是指國籍。說喜歡中國畫、中國菜或中國什麼的,也是指中華民族的那種文化傳承,不是指來自政治疆域中國的事物。

廣義的“中” 是誰都自然接受的。兩岸不妨對民族意義的“一中”共識。

     3.  大陸的核心體制是關鍵

​今天兩岸分裂的因素是大陸的體制,其中兩個核心制度是:共產黨專政和階級社會,都是傳自蘇聯的意識形態。
所謂“中國特色”, 不是指幾千年中華民族的特色。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特色很多,籠統的可以包括儒家傳統、統一帝國君主制、四大發明等發明、祖先記憶、家庭家族觀念、中土化的佛教、傳統習俗、飲食文化等等,這些都不是外國絕對不能接受的,也不是中國與外國衝突的所在。現在中國大陸與外國不協和的是上前段所述的兩點特色。蘇聯的世界革命是要輸出這兩點,但蘇聯已經消失。大陸則聲稱它們是“中國特色”,對中國特別適合,對別的國家不適合,再三聲稱無意輸出。但不承認這兩點對同是中華民族同胞的台灣人和香港人也不適合。香港和台灣經歷過開放的社會和政治,不能忍受一黨黨專政和階級社會的生活方式。這便是衝突的焦點。

事實上,大陸有識之士早已了解:香港殖民地不可能安心接受大陸的“特色”;民心須要安撫。香港回歸的基本文件第五條明文規定 “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當時雙方談判者沒有宣示各自心中的想法,只能猜測:中方想的可能是:五十年後,香港已經被大陸逐漸同化或牢籠,可以接受“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同條);英方想的可能是五十年後大陸已經轉變到更開放的制度,估計香港可以接受了。這兩種想法的差距,正是現在大陸官方和香港年輕人之間期望不同,互不信任而產生衝突的原因。香港如此,台灣有中華民國的歷史記憶,有完整的國家制度,有自主的政府運作,民主法治的生活方式,大陸如想把“特色“ 加諸台灣,其難度可想而知。

收回香港,只能採取一國兩制辦法,香港實際上是境外。香港的經貿金融成為大陸的榜樣,大陸的各種機構、公司、官、商,紛紛去香港學習和仿效。但是香港和大陸的磨合,至今並不完全順利,大陸擔心香港對大陸的影響不可太大,香港擔心大陸對香港的影響將來是不能承受。如果統一台灣,台灣情況複雜得多,大陸勢必採取一國三制的辦法(兩制加一制),台灣仍是境外。台灣在更多方面勢必成為大陸的榜樣,對大陸本身將會形成怎樣的影響和衝擊,難以預料。香港是殖民地,回歸的時候允許維持原來制度50年。台灣是1912年已經成型的國家,統一後是不是允許維持原來制度100年?大陸對此不得不謹慎。

在國內,表面上黨專政的政權能夠控制一切,發揮輝煌的執政能量。但是大陸顯然了解,兩種“特色”制度在這21世紀是不合乎人類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趨勢,違反歷史發展的軌跡,有其不穩定性,因此有種種嚴密的維穩措施。大陸了解本身的弱點,即使周邊小衝突都極力避免,何況攻打台灣?

      4.  大陸不可用武的理由

大陸不可以對台灣採取武統辦法,理由很多,不妨簡述幾個要點:

對台灣施壓乃至動武和威脅動武,必然推動台灣更傾向追求獨立,廣求國際聲援,爭取外國支持。大陸是欲速則不達。

中國周邊海陸國家二十個,在世界上邊境關係最複雜,又面臨最多的挑戰。威脅或真打台灣,東南亞各國驚恐,不相信中國的和平外交口號。一方面團結抗中,一方面與域外大國結合以自保。有的國家必然會乘中國攻台而無力分兵之際,蠶食中國的領土領海,如在南沙群島和中沙群島。還有其他虎視眈眈的國家在等待機會,如印度。中國可能陷於四面受敵的困境。中國將失去周邊國家的友誼,將是最大的失策。

威脅台灣,給日本藉口加強擴軍和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伸手與東南亞國家合作圍堵中國。一旦台海開戰,日本必然介入,名正言順協助台灣獨立。日本背後有美國撐腰,有打不完的機艦武器彈藥,有海上的完全自由,經濟不受影響,立於不敗之地。在美國支持下,日本可以在海上封鎖中國,中國卻無力封鎖日本。日本從侵華戰爭中汲取的最大歷史教訓是:美國袒中則中必勝,美國袒日則日必勝。戰爭能拖垮中國,拖不垮日本。拖得越久,日本越能夠鞏固戰後的果實,還能夠等待利用中國內部發生的變化。

一旦開打,就是與美國和西方國家完全敵對。美國大概不會直接參加戰事,但是會全力幫助日本與中國周旋,幫助東南亞國家遠中而親美。美國的重回東南亞戰略將輕易獲得完勝。美國可以運用其世界性的海洋霸權和經濟力量,阻斷中國的海上運輸、物資與商品進出口、供應鏈、海外市場。美國可以停止中國的海外賬戶,運用其影響力勸阻各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世界上多半國家會同情弱小的台灣而不會附和大陸用武;大陸怎麼解釋兩岸是內政事務都沒有用。中國不像俄國地大物博,不能自給自足。中國已經與世界經濟體系結合;中美關係在這體系中互相依靠,互利互補。如果中斷關係,美國實力強大,與國眾多,損失小,可以承受;中國的損失則將無比沉重。美國有能力“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國不能。

一旦作戰,中國將被逼與俄國加強關係。過去幾百年的中俄關係,包括蘇中時期,俄國對中國一向是佔領、吞併、巧取豪奪,中國處於吃虧上當的地位。由於地理、經濟、地緣因素,中國必須與俄國保持最佳的友誼關係,但是如果再度被動地陷入俄國勢力的漩渦,顯然是下策。

有人認為大陸一出手,一舉便能打下台灣,沒有人能夠來得及阻攔;而勝利之後,國力大增,各國不得不束手接受既成事實。然而,即使這樣一廂情願的夢想成真,試想台灣被打下後會發生怎樣情況?

可以想像,武攻本身就會引起和擴大台灣對大陸原來已經存在的不信任和仇恨,台灣內外的台獨勢力必然急劇膨脹,他們會得到日、美等國家的同情和協助。台灣有廣泛的海外經貿、文化、人的交流關係;台獨比疆獨、藏獨的問題嚴重得多。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以及民意很複雜,大陸的專政手段很難治理,要派駐多少軍隊才能控制?要用多少迫害與壓制手段才能維穩?台陸之間的仇恨將是中華民族體內長期難以化解的心痛。台陸本來合作良好,經貿關係對雙方都有巨大的紅利;民間來往幾乎沒有隔閡,是一家人。一旦有戰亂的破壞和戰後戰勝者的摧殘,民族的內部撕裂將是幾代人無法彌補的。統一後的整體國力必然在內鬥內耗中急劇縮小。攻台之戰將使現在雙方合作的1+1>2共贏局面,立刻轉變為1+1<1的疲弱殘局。(待續)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老保釣中最早對美國歸還冲繩而產生的釣魚台歸屬問題提出質疑的人之一。後來的保釣運動就是從他們的質疑開始的。


​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