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余英時的「自我殖民」

10/9/2021

1 Comment

 
黄光國

我在《亞洲週刊》連續發表文章,批評余英時院士,很多學術界的朋友都覺得好奇:「你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教授,為什麼要寫文章批評我們的史學泰斗?」
 
激起我寫這一系列論文的遠因,始自於我對余院士學術路線的質疑;近因是他生前寫信給香港中文大學周保松教授的一封信,重申他的論點;香港從鴉片戰爭結束,淪為英國殖民地之後,殖民政府不給民主,但香港人「一開始就有了自由」!
 
沒有民主的自由,是什麼樣的「自由」呢?
   
我退休之後,刻意從歷史的觀點,出版一系列三本書,說明處在中西文明交會的夾縫中,華人學術界為什麼需要推動社會科學本土化。其中第二本題為《台灣自我殖民的困境》,但其論述還包括二戰期間被日本佔領的汪政府淪陷區和偽滿政權。因為家父當過末代皇帝溥儀的御醫,我還特別寫了一篇〈末代皇帝的墨鏡和認同危機〉。在我看來,滿州國在日本關東軍的控制之下,連皇帝都沒有自由,余院士怎麼會認定香港淪為殖民地之後,便「開始有了自由」,真是不可思議!
 
「日本人的良心」
 
二戰之前,日本在東亞的殖民地除了台灣之外,還有韓國和琉球。二戰末期,琉球本來是獨立王國。明治政府以「琉球處分」為名,用武力強行併吞,設置沖繩縣,並推行皇民化政策,禁用琉球方言,要求琉球人改姓名,使其日本化。1945年三月底,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以「跳島戰術」反攻,爆發了歷時90天的「沖繩戰役」。琉球的文化遺產破壞殆盡,二十幾萬人喪失寶貴生命,其中十二萬人是琉球人。除了死於戰火的和戰敗自盡的三萬軍人之外,還有九萬多平民死於餓死、病死,甚至被戰敗的「自國軍隊」強迫自殺。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在《沖繩札記》一書中記載:1945年美軍登陸渡嘉敷和座間味等小島時,日軍強迫島上數百名居民到軍營中集合,高呼「天皇陛下萬歲」,然後引爆手榴彈,集體自殺。座間味是美軍最早登陸之處。
 
琉球人親身體驗戰爭的極度殘酷,為了反抗美國「軍事支配」的沉重壓力,也為了追求和平,發揚人性,並否定一切形式的戰爭,沖繩政府在琉球南端當年美軍登陸處設置了一所「平和祈念公園」。二零一七年中秋假期,我到琉球旅遊時,刻意到該園參觀。
 
「平和祈念資料館」的第三展示室,企圖展現在美軍猛烈砲火及火焰噴射器攻擊下,當地居民感受到的「死的徬徨」。其中有一家人的塑像,畏縮地躲在山洞裡,母親用手掩住孩子的嘴巴,生怕他哭出聲來;旁邊站著一個日本兵,手持著刺刀的長槍,擺出威嚇的姿態。
 
大江說:「天皇陛下萬歲」,這個具有象徵性的話語,對受到侵略及被殖民的亞洲人來說,卻是帶來死亡的侵略軍的呼喊。他深入反省並批判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根源,因此被稱為「日本人的良心」。
 
「台灣之塔」
 
除了「平和祈念資料館」之外,公園內有一佔地六百坪的「韓國人慰靈塔」,公園東北角的「靈域區」,設有日本32府縣的「慰靈塔」,紀念來自日本各地的戰歿人員,每一座塔佔地約兩百坪。靈域區內絕大多數的紀念碑,都只寫地名,或簡略介紹「慰靈」的對象,例如「特攻之碑」,上面只寫著「第十九戰隊」。反映出琉球人反戰及追求和平的「至痛無言」。
 
其中最為獨特的是二零一六年六月,蔡英文上任剛滿一年才樹立的「台灣之塔」,佔地僅有二十三坪,署名「總統蔡英文」,還有一塊碑文:
為悼念二次大戰中獻身沙場的台灣戰士,我們建立「台灣之塔」,在此摩文人之丘,台灣戰士崇高志節,埋沒七十年無以彰顯,殊感哀傷。日台兩地有志之士募集善款加以援建,使世世代代、可資憑弔。當年日台戰士皆為同胞,生死與共,榮辱同擔。來自台灣英勇參戰二十多萬人中,三萬人戰歿,一萬五千人失蹤。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族群國家如何分隔,凡犧牲一己性命守護他人之義舉、不應被後世遺忘。為了回報戰時受到台灣各方恩澤、土地由沖繩翼友會提供,期盼成為親善交流橋樑,鞏固日台的恩義連結。
 
祈禱台灣戰歿犧牲者靈魂都能安息!也希望來訪朋友們,體認前人深刻情誼,持續予以發揚光大!
 
「內地法」與「外地法」

這塊碑文的內容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它不僅扭曲了歷史事實,而且無法說明當年台籍日本兵的艱難處境。二次大戰前,日本認為其殖民地的土地為日本國的一部分,但人民則有區別。日據時代,台灣人稱「本島人」,日本人叫「內地人」;日本國內的法律稱為「內地法」,台灣朝鮮殖民地實施的為「外地法」,日本內地為依「帝國憲法的規律施行一般統治的地域」,而外地則為日本帝國憲法不涵蓋的「一般統治的例外」(所謂異法地區);其內容係殖民地長官(台灣總督)發佈代法律之命令(律令),或由日本中央政府以天皇名義發佈之敕令把日本本土之法律(一部分或全部)施行於台灣的法律。
 
日本人認為當兵是日本男兒的「本望」(願望),非日本人不可當「日本兵」。二次大戰之初,台灣人並沒有資格當「日本兵」,只能當「軍屬」或「軍伕」,到中國大陸華中、華南、華北各地,協助日軍作戰。「軍伕」擔任炊事、衛生、搬運「兵站物品」等後勤工作。「軍屬」則大多為中學校畢業生,懂當地語言,擔任通譯、宣撫或調查工作;兩者都不是武裝部隊內的編制,不准攜帶武器。在日軍「軍人、軍馬、軍犬、軍屬」的嚴格序列中,「軍伕」和「軍屬」只能算是附屬日軍的最低層勞務存在;統計1940年台灣人軍伕的工資為一百圓,而日本二等兵薪資為六百圓,毫無「平等」可言。
 
「皇軍」或「清國奴」
 
周婉窈主編的《台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並相關資料》收錄了一篇〈台灣人派遣海南島之始末〉,作者胡先德於1942年考入日本海軍陸戰隊,擔任通弁,被派到海南島北黎戰區黃流附近的新街分遣隊。當時日軍無法控制海南島全局。在共產黨和國民黨游擊隊出沒的地區,一個村莊通常有3個村長,分別應付三方人馬。通弁的工作是協助日軍,蒐集軍事情報、翻譯、審問戰俘、核發「良民證」。作戰時除擔任嚮導外,諸如開闢道路,構築兵舍,三餐應用,徵用人工或徵收物件,都由通弁透過村長向居民徵購,「價錢比市價便宜甚多,象徵性而已」。因此戰後,有許多通弁被當地居民打死或重傷。
 
有次,北黎戰區內的四更村附近,有共軍出沒。一名日本軍官帶隊前往掃蕩。因為戰術判斷錯誤,20、30名共軍全部安全脫逃,無一受傷或被俘。該帶隊軍官惱羞成怒,命令士兵逐戶搜索,將村內男女老幼集中於村中空地,架起機關槍,擺出射殺姿勢。村民見狀驚惶哭叫,日軍所派村長抱住胡先德的大腿,哀求「救命」。胡先德向軍官求情:「村民無武力,無論皇軍或共軍來,只有服從,請嚴予命令今後多與皇軍合作。」該軍官嚴詞責問他:「你是皇軍或清國奴?」最後雖未殺害村民,胡先德已感受到日本軍官不信任台籍軍屬的潛在意識。
 
「皇軍」或「清國奴」是絕大多數台籍日本兵必然會遭遇到的認同問題。當年幾乎所有的台籍日本兵都可能因此而面臨強烈的心理煎熬。然而,這是不是「台灣之塔」所要傳遞的訊息?
 
「志願兵」與「特攻隊」
 
1942年,太平洋戰爭逆轉,日本才開始在台灣徵「志願兵」,到南洋和海南島作戰。周婉窈主編的《台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還收錄一篇「櫻特攻隊」的訪問稿。一九四三年日本在南洋節節失利時,受訪者盧永發正在台灣北部礦區一所小學任教,配合動員協助軍醫辦理志願兵身體檢查工作。午息時,有位海軍軍官問他:「當老師的教學生忠君愛國、為國犧牲,你是不是跟今天受體檢的人一樣,也有志願從軍的勇氣?」身為獨子的盧永發只好簽上志願書,離開待養的母親,成為第三期志願兵,於一九四四年八月入營受訓六個月。
 
入營第一天,部隊長就說:「現在起你們的社會地位、學歷、經歷,什麼都沒有了,你們的生命價值只有一角五分錢(明信片一張),『為國戰死』,一句話便結案。」
 
「日本兵」入營後,原服務單位要付本俸給其家族作生活費,但盧永發是「志願兵」,所以他原來服務的小學也不必付生活費給他母親。不僅如此,「志願兵」和「日本兵」在軍中的職務也不同。
 
「獻身沙場」的「崇高志節」?
 
盧永發結業後被分發到宜蘭「櫻特攻隊基地」擔任整備兵。當時台灣四周空海已完全由美軍控制。他們是預科練習生,十七、八歲的小男生,經過飛機駕駛訓練後,一心一意準備為天皇犧牲性命,希望達成「一機對一艦」使命。
神風特攻隊員的黃泉之路是由抽籤定順序的。出發前三天,他們被招待到宜蘭市區的海軍招待所「吾妻」料亭,「日本妓女、朝鮮P、台灣查某豔裝相待,吃喝玩樂隨你便。體會一下大男人該有的全部享受,讓你死而無憾。」
 
「出發前一晚要舉行活喪禮。這一群小男生身穿白色襦袢(和式內衣),跪坐在神桌台上,供著水果,白陶皿杯盛滿清酒,如同供神。由神社的神主(神和尚)誦讀祭詞,驅逐惡邪及開導黃泉路後,飲盡清酒而結束喪禮。」禮成後就往寢室享受人間的最後一夜。
 
這時整備兵須趕回停機場準備。大約清晨四時,零式戰鬥機升空後環繞兩圈便往海上消失了。約十分鐘後,水平線上升起的微紅火光,就成為晨報的頭條新聞戰果,實現了「預科練」少年的玉碎夢,這些少年就如櫻花般凋落了。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軍投降時,許多日本軍人從收音機聽到天皇「御音」的投降宣告,個個痛不欲生,抱怨失去獻軀機會而放聲大哭。盧永發他們這群整備兵卻「莫名其妙,是憂?是喜?一時失去了綁身的枷鎖,卻像也失去重心的感覺。不得不佩服日本忠君愛國教育的成功。」即便是「志願兵」,他們真的是因為懷有「崇高志節」而「獻身沙場」的台灣戰士嗎?
 
「守護他人之義舉?」
 
根據日本厚生省的記載,從1937到1945年間,台灣總督府總共招募了軍屬、軍伕12萬,軍人8萬,總共20萬;其中3萬多人陣亡。在台灣志願兵中,有一些人被派到南洋去當「盟軍戰俘營監視員」。他們所受的「基本軍訓」之一,就是學習如何打耳光。到了南洋之後,他們「穿著英挺的日軍制服,背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在俘虜營前站衛兵」,命令被日軍俘虜的盟軍士兵「挑砂石、挖地洞、採銅礦、建機場,在最飢餓的狀態下做苦役。」在必要時候,他們也會在日本軍官的指揮之下,凌虐戰俘。這種在武力挾迫下的行動,可以說是「犧牲一己性命,守護他人之義舉」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族群國家如何分隔」,「台灣之塔」希望台灣人不要遺忘的究竟是什麼?
 
戰後的紀錄顯示:盟軍在日軍俘虜營中總共有35萬人,每100名俘虜中有27名死亡,是盟軍在德國和義大利戰俘營中死亡率的7倍。在戰後的審判中,有173個台籍「日本兵」被起訴,其中26人列為「甲級戰犯」,被判死刑。另外7個人因為「於北婆羅洲的美里及其附近,射殺及刺殺46名俘虜」,一審被判死刑,一個月後再審,改判10年徒刑。
 
「生死與共,榮辱同擔」?
 
在《大江大海》中,龍應台提到:2009年,她循線到彰化縣和美鎮訪問7人之一的柯景星,對這位已經90多歲的老人進行訪談。他描述當時狀況:「我們十幾個人把4、50個俘虜圍起來」,「隊長杉田鶴雄就命令我們殺人。不服從命令,我們就要被殺。」「之前有教我們刺槍術,教刺槍術的教練是在天皇前面表演第一名的。」「隊長一聲令下,就統統用刺刀刺死。」
 
戰後審判時,這群台灣兵坐在椅子上,軍事法庭安排澳洲俘虜出庭指證,「一個耳光換5年」。柯景星當場被判死刑。他的感覺是「我真的要死了嗎?死了還沒人哭啊!」「第二天改判10年,很高興!」他被關7年半之後,因為英皇登基才被特赦,回到台灣。
 
胡先德的口述歷史也提到,被徵召到中國的台籍軍屬尚且被日軍視為戰爭工具,戰時當地居民投靠日軍,擔任維持會會長,或自衛隊長等,其下場比台籍軍屬更慘。北黎戰區有一重鎮,叫做黃流,設有自衛隊。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軍將此消息祕而不宣。其後第一或第二天,胡先德看見很多戰友往海軍病院走,也隨著走到病院。發現該黃流自衛隊長被綁在鐵製病床上,正活生生被解剖,慘狀無法形容。他問戰友:「誰下的命令?」答說:「副官下的。」胡先德不忍心看下去,趕快離開。9月下旬國軍接收時,這位副官高崎上尉被國軍逮捕,送往廣州軍法審判。1949年國軍撤離廣州時,據說該副官從獄中逃脫,潛回日本,為報社寫文章。
 
戰爭結束後,日本軍民即於戰敗之年年底,全部平安回抵日本。他們將台籍軍屬棄於戰地,任其自生自滅,不管他們是否會被當地居民打死。胡先德因而感嘆「船過水無痕」,作為侵略者的工具,下場總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南進政策」的戰爭工具
 
日本人對原住民的研究起源甚早。昭和元年(192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移川子之藏來到台大前身的台北帝國大學,設置「土俗人種學講座」,從事「人種學」研究。兩年後,東京帝大出身的飯詔龍遠教授及力丸慈圓副教授也連袂來台,在台北帝大創設「心理學研究講座」。當時日本非常崇拜德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成就,「心理學研究室」向德國購買了一百三十多件實驗儀器,可是卻沒有用它們作過任何學術研究。
 
1930年,霧社事件爆發,日軍參謀和知鷹二鑑於原住民對日本軍警作戰英勇,以寡擊眾,因此建議:若能徵召原住民替日本作戰,應能對日本有所貢獻。為了配合當時日本政府的「南進政策」,當時台北帝大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調查台灣山地原住民的智力、形狀知覺、色彩偏好、民族習性行與懲罰制度等,準備到南洋作戰。
 
根據某些獨派作者的說法:「高砂族本來就具有日本古代的『武士精神』,加上受過日本教育,『日本國民』的意識非常強烈」。當年台灣總督府招募「志願從軍高砂青年」,公告一出,竟在山地部落掀起「不志願非男人」的從軍熱潮。「第一批應徵者高達五千人。他們拿著祖先傳承的番刀應徵。其中不少人提出『血書』,爭先恐後,志願從軍」。

日本古代的武士精神?
 
1942年3月,第一批「高砂族挺身報國隊」五百人赴菲律賓參戰,五月七日擊退巴丹半島美軍而聲名大噪,後來,日軍又陸續送了七批「高砂義勇軍」到南洋作戰。「他們盡忠盡職,茂密的叢林好像是自己的家園,視、聽覺及方向感像野獸一般敏銳,狩獵所養成的神槍手更比比皆是」。日本軍官普遍認為:「高砂隊員英勇、服從、為長官效命及犧牲奉獻的精神」,連日軍也難望塵莫及。然而,在那個時候,美軍已經在太平洋戰場展開反攻,日軍在台灣上空也已經失掉制空權,許多裝載台籍「志願兵」赴南洋作戰的艦隊,還沒開出港口就已經被美機炸沉,因此,犧牲也特別慘烈。高砂隊員總數約四千人,估計有超過三千以上的人戰死。其中取名「薰空挺身隊」的傘兵部隊,乘坐飛機以機腹迫降雷伊特島的機場,試圖奪回機場,結果是全軍覆沒,無人生還。
 
即使「高砂義勇軍」真的是有心協助「日軍把白人帝國主義者趕出亞洲」,日本政府對他們的回報又是什麼?
 
「日台的恩義連結」?
 
台灣原住民李光輝,是陸軍一等兵。二戰結束後,仍躲藏在印尼的摩洛泰島山區,獨自生活近30年。1974年被發現後才被送回他的故鄉,台灣台東。當時日本政府發給李光輝日幣6萬8千元。但是同一時期在關島山洞被救出的二位日本兵,橫井庄一領了1000萬日幣,小野田寬郎是少尉軍官,所以領2000萬。當年的「日台戰士」,真的「皆為同袍」,「生死與共,榮辱同擔」嗎?
 
明治大學宮崎繁樹教授因此發動組成「台灣人元日本兵士補償問題思考會」,並組成8人的律師團,邀請台灣人鄧盛等13人當原告,向日本政府及國會要求賠償包括貯金、未給付薪俸其他等等。1982年東京地方法院的審判長牧山市治,針對這一案件的判決是:「台灣人的告訴非常值得同情,但是沒有法律上的依據。」所以不是敗訴,而是「棄卻」(駁回)。當時告訴團團長鄧盛在法庭上大發雷霆說:「這種天理難容的判決,是不是日本已沒有正義、人道?日本人是沒血沒淚的嗎?」宮崎繁樹是有良心的日本知識份子。然而,這是「台灣之碑」所要鞏固的「日台的恩義連結」嗎?
 
1987年9月2日,日本國會終於通過「台灣住民元日本兵、軍人、軍屬、戰死者等之慰問金法律案」,決定戰死者慰問金每人日幣200萬元。日本政府之所以堅持:他們對類似案件只能發給「補償金」或「慰問金」,而不能給予「法律的賠償」,便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殖民地的人民當作「日本國民」。「台灣之碑」所要「發揚光大」的「前人深刻情誼」到底指什麼?
 
殖民主對於殖民地人民的歧視是法律與制度的歧度。殖民地人民只要遵守殖民主的法律,他就有了「自由」。余院士說香港淪為殖民地後「一開始就有自由」,這難道不是「二等公民」的自由麼?
 
「殖民地的自由」

 
在〈史學、史家與時代〉一文中,余院士引用十九世紀歷史學者Seeley的名言:「歷史是過去的政治,政治是今天的歷史」,認為歷史是「國王的鏡子」,「歷史知識可以造就政治家」。他沒有研究過任何殖民地的歷史就斷言:被殖民會帶給人民「自由」,這是什麼樣的「歷史知識」?能夠造就什麼樣的政治家?
 
當原住民主委高金素梅為「台灣之塔」的碑文抗議時,綠營立委替蔡英文辯護說:碑文的內容並不是她寫的。蔡英文本人當然不會寫這塊碑文,但她參加「台灣之塔」的落成典禮,又在「台灣之塔」這四個字下署名,這樣的行動,想譜出什麼樣的歷史?
 
1949-1955年之間,余英時在香港新亞書院從事研究。殖民地政府一向把大學當作統治工具,譬如日據時期採取「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政策,設立台北帝國大學,台灣人只准唸醫科和農科。殖民政府的統治工具當然有一定程度的「自由」。那是什麼樣的「自由」?
 
主編《台籍日本兵座談會紀錄》的周婉窈教授,和她的先生陳弱水院士都是余院士的高徒。我請教他們二位:能告訴我們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 本文轉載自亞洲週刊。
​
1 Comment
edmund chou
10/19/2021 12:17:37 pm


多年前在網上看到一則報導﹐六﹑七名上了年紀的當年日軍台灣兵﹐聚在一起用日
語談笑風生﹐得意揚揚地大唱日本軍歌﹐看了真令人有不知今朝何日之感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