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股市震蕩  人幣眨值 中國經濟需要樹立第四根支柱

9/19/2015

0 Comments

 
水秉和
由於中國股市猛升暴跌、出口大幅度下降以及人民幣貶值,全球股市為之震動,各種悲觀言論乃在報章雜誌上氾濫成災。對此,我們也來談談,或許能有助於對中國經濟的了解。
           
過去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有三大支柱。第一根支柱是外貿。自從鄧小平說,中國必需趕上最後一班車,接受了習仲勛的建議,開放四個經濟特區,邀請香港與海外華僑投資,并解放農民,准許他們進城打工,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構建了“世界工廠”,出口賺匯,為貧窮落後的中國經濟打開了一條廣闊的生路。這是有效利用來自農村的龐大勞動力所帶來的紅利。他們的辛勞配合了國際市場的需求,使中國趕上了“最後一班車”。
           
當然,幾乎所有國內外的評論都告訴我們,現在中國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現象,工資逐步升高,低端產品已競爭不過晚來的新興國家。加上 2008年以後發達國家需求疲軟,所以出口創匯這根支柱頂多只能維穩了。
      
第二大支柱就是房地產。在建國後的頭三十年裡,中國基本上沒有為居民建造住房,有的也絕大多數是簡陋的員工宿舍,有些還需要用公共廁所。改革開放的划時代功勞就是打開了一道阻擋了人民急迫需求的政治閘門,帶來了房地產的狂飃式增長。這個增長帶動了整個社會各種各樣的經濟活動,改變了都市地貌,也大大地改善了民生。據《中國能贏》一書作者宋魯鄭估計,中國老百姓擁有自己房產的家庭已超過85%。
           
可是,房地產大約在五、六年前就出現了超建。那時內蒙鄂爾多斯的“鬼城”被一位賣空專家 Chnos 作為預言中國經濟即將崩盤的證據。為了抵制全球金融風暴的襲擊,政府撥出了四萬億人民幣救市,加上地方政府依靠賣地來發展經濟,以達到預訂的 GDP 目標,以至於即使房屋空置,新項目仍然不斷上馬。據西方一家財經公司 McKinsey & Co. 估計,中國救市的整個規模超過17萬億,使總債務高達 GDP 的282%。雖然最近房地產市場稍有起色,但是當年的雄風已經不復存在了。
           
第三大支柱就是基礎設施的全面建設。只要到中國大陸旅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超過西方國家標準的現代化機場,然後是無遠弗屆的高級公路,再就是大城市裡一片一片的高樓大廈。當然,中國還有高鐵――未來經濟發展的本錢。中國修建的高鐵數量已占全球高鐵的一半以上。可是,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效益已經越來越低,而且產能嚴重過剩。西方專家說,中國依靠投資來抬高 GDP 的發展模式已經失靈了。
           
上面只是對目前情況最簡單的描述。如果想要進一步瞭解中國經濟的問題,不妨去網上購買一本由經濟學家 John Mauldin 和 Worth Wray 編寫的新書:A Great Leap Forward? 該書收集了十幾位專家對中國經濟狀況的分析。這些專家中有好幾位是曾經或者仍然居住在大陸的資金管理人,所以他們的意見不是從書本上得來的,而是從實際跟中國經濟打交道得來的。儘管他們多數對中國的經濟前景表示悲觀,但是少數仍然持着審慎的樂觀。一般來說,他們認為,中國應當不再強調要讓 GDP 達到百分之幾,而應當減少貨幣流動量,逐步去槓桿化(減債),同時進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這樣,中國仍然可以達到4% 到5%的增速。如果硬要達到更高的成長目標,那麽泡沫會越滾越大,終於會帶來爆破的後果。
           
其實,李克強在他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非常清楚地,也非常詳盡地討論到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和其中所涉問題,他深切知道中國的經濟需要改革和轉型,需要以增加消費來刺激經濟,需要創新和創業、需要工業升級、需要對國營企業嚴加管束,給中小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需要讓市場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同時也需要擴大對外開放,等等。

可以這麼說,經過了三十七年史無前例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有必要作出一次相當大規模的轉變。在轉變期間,如果增速放緩,那也絕對不是壞事。在上述三大支柱中,外銷和房地產這兩大支柱雖然說仍然重要,但是已經不能作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主力。下一階段最最重要的是增加國內消費的力度。這也就是許多專家所說的“再平衡”:讓消費佔到的經濟份額的比例增加,讓靠投資來支撐經濟的份額減少。國內消費力的增長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根支柱。與此平行的就是減少貧富差距與打擊貪腐。加上這根支柱,中國的經濟就會另有一股新生力量投入。這個再平衡的成功與否將是習李領導班子的巨大挑戰。

另外必需提到的就是上面說的第三大支柱:基礎設施建設。西方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做過頭了。可是,這是他們錯誤的地方。中國在基礎建設方面所累積的經驗和知識極為寶貴,而中國的工程團隊在這方面的競爭能力也絕對勝過發達國家。例如,《紐約時報》的商業版9月6日報導,剛剛合併不久的中國鐵路公司將在美國麻州設廠,為波斯頓的地鐵建造車廂。十月間,中泰鐵路將要開工。所以說,在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宏偉計劃時,我們都為之浩歎,為之驚喜。因為一帶一路是把中國發展的最強項向外輸出,把在國內做的差不多的工作和取得的經驗向廣大的、缺乏這種能力的國家輸出,或者以較低的成本在發達國家競標。所以,當中國倡議建立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時,除了美國和日本之外,它獲得了幾乎是全世界的支持。歐洲國家不顧美國的阻擾,紛紛加入。我們相信,在今後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裡,連接歐亞大陸的一帶一路將為中國經濟的繼續挺進帶來新的動力。因此,我們大可不必為中國的經濟前景擔憂,雖然今後的一兩年難免會出現一些轉型的陣疼。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