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中美論壇與台灣智庫暨台灣師生座談會紀錄(一)

4/28/2018

0 Comments

 
何步正
​
時間:2018年4月1日,10:00-13:00
地點:凱達格蘭基金會新台灣智庫,台北市民權東路二段42號3樓
會議主席:張人傑主任、曾建元教授

參加者:
中美論壇:張文基、陳立家、陳立家夫人、高志雲
師生:曾建元教授、陳俐甫教授、張凱勝、吳文瑞、張凱倫、蔡尚謙等
會議觀察:姜京官(韓國外交部駐台秘書)
會議安排:何步正(新大學雜誌總編輯)、楊雨亭(作家)
 
前言:
多年來,台灣社會內部的藍綠統獨之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此不但嚴重地損害到台灣人民的福祉與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明顯地牽動著中美雙方的關係以及雙方的戰略與策略的制定。由於台灣地緣的重要性,台灣內外的變動對亞太地區以至世界的政治和經濟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百年來像台灣這樣長期處於關鍵的位置,歷史上類似的情形也是不多見的。今天台灣面臨著關鍵時刻,如何取捨以能生存發展?是許多的人、政黨與國家在思考的。然而多方面的複雜因素使得問題的解決,並不是完全能夠由台灣自己來決定的,不少人以為凡事皆可依理性的對應予以解決,或者將今天的問題皆歸咎於某人某黨的錯誤,都太簡化了台灣的處境。事實上,就如前總統李登輝前年所說「台灣是全世界最複雜的地方」。這樣的情況,相關國家由於政治經濟利益不斷直接間接地涉入台灣內部的政治思維和行為,加深了台灣問題的複雜度,更使得身處其中的我們,常常感到霧裡看花,僅能以自己主觀的座標來判斷是非曲直,不了解也不能接受不同立場的人的觀念與行為,從而在台灣社會中持續地產生了對立與敵意。這樣的台灣社會內部的對立與敵意很有可能是對某些政黨與某些國家是有利的,甚至計畫的,以至於台灣經常被迫成為棋盤上的棋子,而這顆棋子的主動性受到內外很大的限制,這使得台灣社會中許多人近年來顯露出心理上與情緒上的浮動。在這樣的環境中,最好的作法是耐心地促進多方面的交流與溝通,在判斷與論斷他人的意圖之前,嘗試了解彼此對於歷史、政治看法差異的原因。目標是希望彼此能夠開始產生一些共同的基礎,進而慢慢建立起長久以來缺乏的互信與友誼。這樣的交流與溝通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台灣內部的族群與政黨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第二個,是和對岸大陸的交流與溝通,分為民間和官方兩個層次,第三個,是台灣和國際社會的交流與溝通。現在回頭看,台灣在這三個方面的交流與溝通都做得很不夠,以至於常常處於「同溫層」對話狀態,即只和同一立場的人對話,產生自己族群和政黨同質性越來越高、排他性越來越強的狀態,不同陣營之間非常容易滋生誤解與敵意。
 
此次,中美論壇社成員在張文基社長和陳立家先生帶領下訪問台灣與大陸,計畫在了解多方面的情形後,彙整起來,提出適宜的建議,給予台灣和大陸的朋友們參考。在台灣方面,何步正建議和台灣多元立場的朋友們交流與溝通。因此,由楊雨亭聯繫曾建元教授,邀請台灣政治立場傾獨的朋友們一起座談,曾建元教授很快就做好了安排。於是,在2018年4月1日10:00-13:00,雙方在凱達格蘭基金會新台灣智庫辦公室進行座談。中美論壇的成員來了四名,加上何步正、楊雨亭共六名。曾建元教授邀請參加的名單如下:陳俐甫教授、張人傑、張凱勝、吳文瑞、張凱倫、蔡尚謙。其中有兩位台大國發所的博士生,年齡層從中年到青年,很有代表性,另有朋友韓國外交部駐台秘書姜京官先生臨時和朋友們一起來參與。這次座談,相當成功,大家暢所欲言,彼此對話。在三個小時中的會議中,我們逐漸認識到,如果願意傾聽,其實大家的歧異比想像中小,相同的地方比想像中多。在過程中一定會有衝突,但是慢慢會發現到彼此都存在著一個相互的盲點,就是過去幾乎不可能看到對方的成長背景和思維方式,這是很重要的經驗,同理心必須建立在認識上面,而缺乏同理心是族群對立一個主要的因素。在短短三小時的會議中,大家開始嘗試與摸索可能的交集部分,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對於差異比較大和意見衝突的部分,如果彼此都能表達的態度合宜,而且誠摯說明其理由,就可以讓對方了解其主張的背景和意義。如果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正確,他人錯誤,並且一意要說服對方,這樣子溝通的態度基本上沒有成功的可能。因為族群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冰釋歧異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溝通與接納,所謂七年之病,三年之艾,即為此理。
 
當然,這次座談會的成功,一方面相當地緣於中美論壇社成員的優良態度、深厚知識以及人生經驗,一方面是綠營學者們表現出的民主風範。沒有這兩個基本條件,座談會很可能會演變成辯論大會、控訴大會,這是台灣長期以來不斷上演的族群戲碼。因此,由於這樣的條件在台灣社會中是缺乏的,我們相信經由這次座談會播下的種子,會慢慢地發芽成長,影響開來,這還有待大家的努力,也歡迎中美論壇社成員們再度回來,和大家一起努力。在中美論壇社成員前往大陸出發後,我們祝福他們旅途愉快,也深切盼望他們能夠將台灣人民的橄欖枝伸往大陸的官方與民間,鼓勵兩岸官方與人民能夠共同地、持續地交流與溝通,逐步尋找到可以相互立足的基點,從而我們民族在走過百年以來種種痛苦的劫難後,終於能夠放下過去,攜手前進,一起創造出屬於中國人的偉大時代。(座谈會的發言内容請點撃http://www.us-chinaforum.org  和  http://www.us-chinaforum.com)

​




​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