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0/30/2021

1 Comment

 
 謝芷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出自“論語”的一句成語。成語往往都是前人智慧與經驗的結晶,值得後人學習借鑒。只要印證身邊人的遭遇,就可檢驗出成語的可信度。例如在校學習的學生,不知努力,沒考慮到將來的出路。不但未來前途堪憂,而往往眼前就會出現麻煩。筆者深信此言不虛,因此每到一處陌生場所,尤其必須在其內過夜時,例如酒店,宿舍,或朋友家裡,都會習慣性地先打量一下周邊的環境,思考一下,一旦地震,火災,或其他不測事故發生時,該往哪個方向,那條路逃生。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大驚小怪,膽小如鼠。但試想發生在10月14日淩晨的高雄大火吧!一下子就奪走了46條人命,還有41人輕重傷。誰又能預見得到呢? 他們中是否有人當時逃生無門呢?

      筆者1966年剛考取台大研究生時,先父介紹我到基隆海港邊一家補習班工作。我被安排住在一間位於四樓的房屋裡。房間既狹小,又簡陋。時值盛夏,悶熱不堪,晚上很難入睡。據說這原來是間解剖室,夜裡還會鬧鬼。鬼倒不怕,但就怕火災來時如何逃生。打開窗戶一看,發現左邊有條接雨水的管道,直通天井,勉強可供逃生。這才放心地睡下了。

      與其說是生性膽小,不如說是謹慎,遇事會三思而後行。因此筆者不太理解,為何臺灣政治人物,幾乎“義無反顧”地投靠美國,就沒想給自己留條退路嗎?但看他們不時做逃生演練,乘坐雲豹裝甲車,或黑鷹直升機逃逸。可見他們並非沒想過,投靠美國也非萬全之計。這首先得美國配合,其次須有充裕的時間。多年前筆者就聽說過,美國人手裡有份營救名單。筆者不懷疑,一旦出現緊急狀況,美國會救助少數政治人物逃逸。但中國有句成語叫“心有餘而力不足”。若出現美國無能為力,就如同撤離阿富汗時,又該怎麼辦呢?  

       二次大戰後,甚至更早,美國就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無人能敵,無人能制。在臺灣我們自小就被灌輸,美國是如何地偉大,如何地不可征服。臺灣人而無崇美,親美心理者太少了。有誰又會把美國當成真正的外國呢? 因此幫美國防守第一線,幫美國打仗,甚至幫美國收取情報,作特務,都是天經地義的事,不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反而會引以為榮。這就是臺灣的現狀。這是環境所使然,又能怪誰呢?然而中國的崛起已令世界局勢發生了變化。今日我們的頭腦也需做相應的調整與改變。如果現在還有人相信,美國是無法超越,無法戰勝的,那就未免太閉塞,太固步自封了。

       筆者關注大陸實況比較早,還在出國前就對中共有了認識。中共的創党元老是一群憂國憂民的讀書人。他們繼承了中國讀書人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的傳統。把社會主義引入了中國。這既是時代潮流,也是當時形勢不得不然。清末,民初中國深受西方帝國主義打壓,只有蘇聯肯向黑暗中的中國人民伸出援手。中共看到了此一形勢,而孫中山先生也看到了。因此二者結為聯盟。部分中共黨員還加入了國民黨。晚年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中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難成功”的教導。無奈西方帝國主義勢力太大,他們破壞了國共合作的基礎,使我們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多走了許多冤枉路。然而令人欣喜的是,今日中俄兩國關係,幾乎又恢復到了上世紀初的親密狀態。只有中俄緊密合作,才不致受美國霸權主義,及其追隨者的欺負,打壓。

       臺灣許多人對美國的瞭解遠勝於大陸。談起美國來如數家珍,頭頭是道。為什麼不多花些時間去認識大陸呢?大陸對臺灣猶豫再三,久久不忍出手。因兩岸是骨肉同胞,手心手背都是肉。兩岸若衝突,最高興的就是國際反華勢力,尤其是美國。他們正在利用台獨挑撥兩岸關係,我們絕不可上當。                                                             
                                                                                    
2021年10月21日,維也納
 
 
 
 
 
 
 
 
 
 
 
 

1 Comment
John Chou
11/6/2021 05:28:51 pm

台湾的世纪豪赌:
憑着数千億美元外匯,因为一党就可作预算,台湾有無可能豪赌千億军火來绑住老美,也可雇佣兵,利用半導体技术可能引诱印度發起战争來牽制中国西南地区,打一場独立战争。
美军调虎離山(阿富汗),自己在西太先演练观望,台湾挑釁,再引虎(中国)出山,兩虎(兩岸)大打,中国被联军反封鎖而打趴?或兩岸统一? 美日双赢?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