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中美對抗或合作: 選擇在美

4/8/2017

0 Comments

 
裘國英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攜少數媒體近日訪華,隨之沙特國王薩勒曼帶了 10 名部長、800 名代表、25 位王子及上千位隨從訪華,簽了 650 億美元的合約,兩者成鮮明對比,前者為習川較勁鋪路,後者是鐵了心,熱情擁抱中國,透露的訊息,是中國在全球事務主導 能力上已凌駕美國。綜觀中國在全球與各區域的互動關係,簡述如下:

非洲: 中國在早期本身窮困時,就協助坦桑尼亞修建鐵路,近年再以上千億美元,協助非洲改善經濟。在肯亞建向全非播放的電臺,但由非洲人士自己發聲。

中南美: 如同非洲,大陸在對南美的經濟扶持,尤其是連貫秘魯,巴西,阿根廷南美三大國的鐵路建設,將對南美經濟發生重大影響。

中東歐:  該地區的建設一向大幅落後西歐,中國鐵路己連貫到華沙,將在華沙建物流中心,帶動中東歐的區域發展。
中亞:隨著一帶一路的政策,中亞各國受益最大,連同印度及巴基斯坦,都以觀察員身份加入 上海合作組織,共同發展區域經濟。

東協:  因南海問題,中國倡導南海行為準則,開創解決國際爭端良例,獲有關各國支持,菲已擁抱中國,越南同中美保持等距離,馬泰向中國軍購,關係不可言喻,印尼輸入中國高鐵, 星加坡仍在徬徨。事實上東南亞各國,早已和中國西南各省,結合成為一區城經濟。

中東: 兩大國,伊朗在長年受國際經濟制裁時,唯中國伸出援手,沙特近日訪中,也視中國為一個可合作,可信任,解決中東問題的推手。叙利亞、利比亞重建都將需要中國大力投入。

西歐、加、澳: 英國在上任首相科麥隆時代,已認定中英最佳關係,德國梅相是訪中次數最多的國際袖,法國平平,假如透過中國的協調,北約和俄羅斯互信加強,西歐更可將欲增加的軍事預算,用於民生,加惠西歐民眾。另加拿大、澳洲對中關係,已不再受美左右。

東北亞: 中日韓三國如形成區域合作經濟,無疑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但在北韓,東海矛 盾下,要看韓日國內政情變化。假如日本完成修憲,韓朝關係改善,美國著力點盡失, 中日韓經濟合作必再啓。 中蘇: 普京在被西方經濟制裁最危機的時侯,習主席訪俄,解其危,中俄互信,建立超越"全面戰夥伴關係"的水平,不是他國輕意可動搖的。
在陳述中美關係前,再瞭解中國近年默默中正在改變世界,例舉如下:

1. 交通航運:隨著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啓用,接續馬來西亞~皇京港,泰國克拉克地狹,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尼加拉瓜運河等將陸續開發,甚至進一步打通北極航路,全球航運路線將 更短,更有效率。自英國開挖蘇伊士運河,美國開挖巴拿馬運河以來,如今中國人除了改變全球航路,同時在各重要港口,運河週邊地區進一步開發海陸空交通樞紐及自由貿易加工區,中國除繁榮區域經濟外,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航運業者。 此外中國投資及參予興建的高速鐵路,涵蓋中國經中亞,到東西歐,中國連接東南亞, 貫通中南美各國及非洲大陸各地區。過去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現今是條條鐵路通北京。

2. 金融貨幣:隨人民幣國際化,亞投行,石油交易多幣別化,國際金融不再受政治力影響,第三世界各國經濟,受惠於和中國的雙邊貿易協定,將更快速發展。

3. 商業行為 隨著價廉物美行銷世界中國製造的手機,中式 APP 如淘寶,支付寶等被廣泛應用,
配合座落各處的物流中心,中國以及和中國經貿合作國家,生産的貨品及物資將暢銷全 球,不論其金額大小,均能以人民幣在手機上完成交易,全球購物習慣,將完全中國化。

4. 戰爭行為:萬一兩國間發生衝突,打仗可能更較文明。 某些西方國家,畏於中國的崛起,到處宣傳中國威脅論,甚至劍拔弩張,兵臨城下,殊 不知,中國將回敬不流血,最符人道的戰爭模式。戰爭將始於通信中斷,交通號誌錯亂,銀行,機場無法運作,進一步全國電力中斷,食物供應短缺,導致全國癱瘓,任何軍事 強權,在指揮中心失聯,後方動亂情況下,將不戰自敗。網路科技在兩國對抗攻防中,其重要性遠遠超過航母導彈。類似戰爭,已悄然登場,能防能攻,誰能盡速復原,才是 勝者。中國超級電腦已是全球第一,相信在網路通信攻防方面必有所備,未來如任何強 權企圖以軍事行動威脅中國,必嚐苦果。

綜觀上述總總,某國再到處宣傳中國威脅論,以島鏈封鎖中國,挑撥中日韓菲越印度關係,製造軍備競賽,意義何在?會得逞嗎?再說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逐漸以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世界大同的理想,擬定治國經世策略,尤其是對世界弱小國家民族的扶持,和孫中山先生民族主義的理想,完全一致。中國是以一個具有傳統的大同世界思想治國, 而某國是以一個領袖的個性,好惡,滿足某一族群的利益治國,以某國利益第一、優先 的指導思想治國,其水平差距可謂大矣!
當今全球面臨生態環境、資源、糧食、氣候、傳染病,等等問題威脅,各國即使攜手合作,尚不足以應付全球性危機。美國再搞區域矛盾,期維持霸權,以金融、傳播、情報等手段,涉入各國內政,如不改正必將自我邊緣化。美媒應以更開放的胸襟,同一評論標準,讓全美民眾瞭解中國對全球的貢獻,中美合作可解決區域衝突的契機,各國和中國合作替雙方國民帶來的福祉,讓美國民眾、民代、學官,甚至白宮主人更瞭解如何接受中國的掘起亦可讓美國民眾亦獲益,則中美萬幸,全球萬幸。

美對中的策略,以對抗或合作,美方各界應做出正確選擇。
 
寫於美卿訪華後 2017.03.24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